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福建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共8分)

1.蜂房水涡,                 

2.                  ,似诉平生不得志。

3.夜深忽梦少年事,                 

4.小楼昨夜又东风,                 

5.雁阵惊寒,                 

6.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7.欲苟顺私情,                 

8.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每小题1分,共8分)

1.宁许以秦曲         负:                 

2.且相如贱人         素:                  

3.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               

4.咸怪其无           征:                 

5.宾主尽东南之     美:                 

6.彼且适待哉         奚:                 

7.日西山             薄:                 

8.如装屏风           宝: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释】1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2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昱爵。3轻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县学的生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也             戚:忧愁

C.县吏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斥人过                 面:当面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张自新“性方简,无文饰”的一组是(3分)(     )

①见之者莫不讪笑                      ②以灯檠投之

③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④试之文,立就。

⑤正襟危坐,啸歌古人                  ⑥宰天下竟何如?

A.①③④    B. 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6分)

移家别湖上亭

[唐]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

A.吴荪甫和杜竹斋是“至亲”关系,但吴并未把杜看作可信赖的“知己”,只是表面假装对其推心置腹深信不疑;而杜则多疑贪利,狡猾心毒,在吴碰到困难时,不惜落井下石。

B.冯云卿使用“美人计”,打听赵伯韬内部消息。他的女儿为了应付父亲的追问,随便说了一个“多头”,而赵伯韬做的是“空头”,结果冯云卿落得人财两空。(《子夜》)

C.吴荪甫在老家双桥镇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因农民暴动而破灭。吴荪甫随后与他人合作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继续做着实业救国的美梦。(《子夜》)

D.报纸上登载了夏尔父亲因破产而自杀的消息,夏尔得知噩耗痛不欲生,葛朗台同情地说道:“这年轻人真有出息,把亲情看得比钱还重。”(《欧也妮·葛朗台》)

E.欧也妮受到巨大打击后决定给一直追求她的德·蓬风庭长,但要求庭长必须让她一生自由,不向她提出婚姻给予他的任何权利。(《欧也妮·葛朗台》)

 

五、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简答题,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子夜》情节

他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抓出一枝手枪来,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胸口。他的脸色黑里透紫,他的眼珠就像要爆出来似的。

窗外是狂风怒吼,斜脚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下。……

请问这“他”是谁?发生了哪些事让他差点开枪自杀?请简述。

2.《欧也妮·葛朗台》情节

因为欧也妮的事情,葛朗台雷霆大怒,将欧也妮软禁起来,并不听从任何人劝说。葛朗台的妻子被葛朗台吓出病来,有一人找到了葛朗台,最终使得葛朗台和欧也妮讲和。

此处的“有一人”指谁?其职业是什么?此时欧也妮做了什么事情让葛朗台如此生气?此人又是如何促使葛朗台与其女讲和的?

选第(  )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孟子》阅读(6分)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

【注】①易: 治理、整治。②菽粟:大豆和小米。

1.从选段来看,孟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先使老百姓       ,(1分)才能让老百姓       。(1分)(用原文词语回答,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

2.孟子并非只空谈“礼义兴邦”,也多次谈到经济问题,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孟子对此问题的具体措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①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的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③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④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⑤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结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⑥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曰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方式,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D.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综观全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5分)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①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②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③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④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⑤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⑥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⑦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⑧“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⑨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⑩“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⑾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⑿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⒀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⒁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

⒂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2.文章倒数第二段划线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议论文。(70分)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文体:议论文。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