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yì)年      果(fǔ)        (gěi)养      揆情(duó)理

B.(máo)贼     (hē)护        (tuān)急      模(léng)两可

C.(zài)体     (gòng)认      (cén)涔       (guā)呱坠地

D.(yùn)色     (qiān)腰      畏(xǐ)        殒身不(xù)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驰    回溯    卫戍     皇天后土        B.辨认    影牒    荣膺     残羹冷炙

C.豆蔻    聘礼    修葺     金壁辉煌        D.城阙    编纂    恻隐     亭亭玉立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菲律宾借口查处“非法捕鱼”为名,屡次进犯黄岩岛,并企图将其改名为“帕纳塔格礁”,中国外交部就此阐明了严正立场。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                 ,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                             ,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                                 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④①⑤②⑥③     B.④③⑤⑥②①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③④②⑥①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科举考中                    B.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之            绳:捆绑                        D.复命益州    知:掌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咏首荐                斧斤时入山林

B.乡里所称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咏悉宽罚而遣之          惜用武而不终也

D.饥八九                  求人可使报秦,不得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5.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3分)                                                                            

(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3)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氓》)

2.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在社会学里,人们通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                    ,而现代社会是                   ,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4分)

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鸽子

                             【美】欧·亨利

    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他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那疲惫的蓝眼睛,惶惑不决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他到底还是那样决定了。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再复回。但是,他真不能相信,个人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就此毁于一旦。因此他取出飞机票来,困惑地审视着。

    这是一个周末盼下午,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地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小姐桌面插瓶里的一束玫瑰花上。魏尔德小姐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将被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似乎太霸道,太残酷;但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走过玫瑰花旁,出门去了。

    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里的景致,灿丽锦簇;陶柏蒙决定在回家准备行李之前,先散散步,虽然到南美去颐养天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却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他回想起医生对他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和蔼地对一个巡逻警察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且告诉他:“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我是个拐骗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在世之日已经无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作最后的享用。”

    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票,“陶柏蒙先生,请你把这笔款子替我投资好吗?”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比较起来是最可靠的,而且自一九二九年以来,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

    “魏尔德小姐,我很愿为你效劳,”他内心暗暗得意,“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变了主意呢?”

     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作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见你为别人赚了许多钱.…”

   “你总该知道,这种事情多少有些冒险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真准备承受吗?”’

   “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她看看他,爽直地说,“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的。”

    他提提精神,继续向前走去,远处,哥伦布广场已经隐隐在望了。

    忽然,他看见路边蹲着一个人,那人的年纪,和他自己不相上下,也许比他还稍稍大一点;头上蓬着苍苍白发,衣衫褴褛,补绽斑斑。

    陶柏蒙放缓脚步,许多野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在他怀里,还露出花生袋子。从侧面看去,那个人很和蔼,很慈祥;满面皱纹斑驳,想是历经风霜使然。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说:“可怜的鸽子哟!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忘了,我只要能买得起花生,不论气候多么恶劣,我都必定会来的,因为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把仅有的钱用来喂鸽子,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

   这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疵的自尊心,使他瞿然一惊。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家嗷嗷待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只鸽子是魏尔德小姐。而他,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至少在今天以前的那些日子里,他就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但是,他不但从来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衣足食!羞恶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虽然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讥嘲他重投樊笼,为人役使,太不聪明;但是他的意念趋于坚定,不再为邪恶的企图心所撼动,心志固如金汤磐石一般。他为那个喂鸽子的人祝福,因为那个人把他从噩梦中拯救出来,使他及时省悟,悬崖勒马。

这时,那个喂鸽子的人还在公园里:他茫然地环视四周,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吃得高兴;他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站了起来。“朋友们,很抱歉!”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

                                                                (原文有删改)

1.说说小说题目“鸽子”在文中有什么含义?(4分)                                                                            

2.魏尔德小姐因为陶柏蒙决定再投资,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5分)                                        

3.陶柏蒙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对于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人认为应该从强烈讽刺的悲剧意义上去认识,还有人认为应该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艰辛来思考。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六、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在《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互乡是一个风俗恶劣的地方,人们一般不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但是,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材料二】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6分)

(2)材料二中孟子提出“不屑之教”,和材料一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块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块啊?”乙说:“虽然漂亮的石头多,但我只选一块最精美的就够了。”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最后没有办法,只好不断地从石头中挑一块最丑的石头扔下,到山下的时候他的筐里也只剩下一块石头了!

    要求: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美石与丑石      (2)选择与放弃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