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下面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横槛(jiàn)给(gěi)予血(xiě)液愀(qiǎo)然 B.剽(piǎo)窃模(mú)样祛(qiè)除皮癣(xuǎn) C.隽(juàn)永粗犷(kuàng)熨(yù)帖颓圮(qǐ) D.荫(yìn)庇漫溯(sù)枕藉(jiè)牵绊(bàn)
|
|
| 2. 难度:中等 |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苍桑寒暄妄自匪薄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B.烦躁哈密瓜钩心斗角磨刀不误砍柴工 C.气慨修茸山川相寥口惠而实不至 D.宫阕惦记婷婷如盖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
|
| 3. 难度:中等 | |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这件事让他和他的事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其中 只有他自己明白,别人无从知道。 ②巴以冲突再次升级,美国国务卿赖斯紧急赶往耶路撒冷,会见巴以双方领导人,从中 ,以平息可能重新恶化的局势。 ③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督工作人员提醒人们,不要听信治疗肿瘤广告的宣传和误导,否则,不但 不了疾病,反倒耽误治疗时机。 ④活塞队主帅桑德斯在与爵士之战的第三季因与裁判争论被 出场。本场比赛活塞队93:103不敌爵士队结束二连胜。 A.委屈周旋驱除祛逐 B.委屈周旋驱除祛逐 C.委曲斡旋祛除驱逐 D.委曲斡旋驱除祛逐
|
|
| 4.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的一项是(3分) A.什么是艺术精品?深刻的思想启迪、鞭辟入里的人性揭示,精美的舞蹈编排、演出,动人的剧场艺术氛围等,怕是题中应有之义。 B.这个曾被认为是有教无类、不堪造就的孩子,在本次国际钢琴比赛中竟然脱颖而出。 C.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D.这种巷,不似上海里弄,鳞次栉比的房屋,拥挤得喘不过气来;也不像北京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起弥天的黄沙。
|
|
| 5. 难度:中等 | |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B.当上海的城市地图不断修订甚至达到每周均出新版时,它所显示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这座城市的变化太快太大。 C.为了弥补用水的不足,只好将废水回收,开展一水多用和用河水代替自来水使用。 D.随着雀巢公司被迫召回在香港销售一切牛奶,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毒牛奶事件仍在继续扩大。
|
|
| 6. 难度:中等 | |
|
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建筑是凝固的诗。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 。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
|
| 7. 难度:中等 | |
|
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纵一苇之所如(好像) 自可断来信(书信)且奚适也(将要)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往下游走)大母过余(经过) 其远而无所至极也(岂是)虽然,犹有未树也(表转折) C.族秦者,秦也(灭族)举酒属客(劝酒) 以足音辨人(凭借)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D.苏子愀然(忧愁)正襟危坐(端正) 使六国各爱其人(致使) 妪每谓余曰(每次)
|
|
| 8. 难度:简单 | |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归有光都是宋代散文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赤壁赋》和《项脊轩志》。 B.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C.闻一多是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是新月派的主要诗人,提出了新诗的“三美”: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著有《红烛》、《死水》等。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有话剧《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
|
| 9. 难度:中等 | |
|
卖酒者传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聚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乙得金欣然,以为甲终不负己也。四年,甲乃仅偿卖酒者四百金。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非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立决人死,疏先后宜死者六人矣。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第八人以下各如期死,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卖酒者姓郭名节,他善事颇众。予闻之欧阳介庵云。 ①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1.下列加线词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遣童婢沽沽:买 B.以为甲终不负己也负:欠钱 C.疏先后宜死者六人宜:合适 D.能偿者损其息损:损害 2.下列加线词意义与用法完全一致的一组是:(3分) A.①以善酿致富②更注酒,使持以归 B.①若中心愿之乎②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 C.①至夜分,乃散去②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 D.①客偿博所负行②召所买田舍主毕至 3.下列各组中能全部表现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的一项是(3分) ①平生不欺人②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③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④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⑥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④⑤⑥ 4.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卖酒者平生没有欺骗别人,特别是对于仆人丫鬟来买酒的,他都要关切的嘱咐几句。 B.为了能让寄宿的客人肯吃喝,卖酒者以赌博为名,将赢取的钱来吃喝,最终分文未取。 C.卖酒者爱好赌博,他从来不肯与别人赌博,是为了不让孩子把自己的家产败掉。 D.卖酒者待人仁慈宽厚,乐善好施,寿命超过术士的预言,这体现民间善有善报的观念。 5.翻译下列语句: ①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3分) ②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3分)
|
|
| 10. 难度:中等 | |
|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①说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色?(4分) ②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
|
| 11. 难度:中等 |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 2.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残阳如血。 3.秦人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5.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
|
| 12. 难度:中等 | |
|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又形成“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就这样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被逐步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2.“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3.“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分)
|
|
| 13. 难度:中等 | |
|
永久的悔 ①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②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母亲的娘家姓赵,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所以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 ③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④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⑤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为了奖励我,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我于是就大快朵颐了。 ⑥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⑦“白的”、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⑧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析】 ⑨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⑩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节选自《另一种回忆录》,季羡林著) 1.文章首尾都提到作者“永久的悔”,这个“悔”包含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4分) 2.文章前面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吃,似乎与文章的主旨无关,你是怎么看的?(4分)
|
|
| 14. 难度:中等 | |
|
春节将至,高仪同学想发送一则祝福的手机短信给老师。你能帮帮她吗?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符合老师任教科目的特点。50字以内。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和外文单词。(6分) 如,发送给化学老师:尊敬的化学老师,感谢您作为神奇的催化剂,使我们的学习产生令人惊喜的“快速反应”;更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成为活泼的氧原子,为您的生活创造更多新鲜的“幸福物质”! 你的短信: 发送给( )科老师:
|
|
| 15. 难度:中等 | |
|
有一本杂志名叫《文道》,编辑们想对它进行改版,增设一些栏目,使得它更容易被广大高中生所接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觉,帮忙设计一个栏目,栏目名为四个字,并说明理由,使得它既符合杂志的“文以载道”的宗旨,又能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不超过30字)(5分) 栏目: 理由:
|
|
| 16.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为什么要寻找?因为我们缺少。我们寻找面包,寻找爱情,寻找一种人物,寻找一种环境,寻找一种生活甚至一种境界……我们在寻找中成长。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寻找。那么,你又在寻找什么呢?以“寻找”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