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拟行路难》鲍照)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3)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杜甫)

(4)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____。(《阁夜》杜甫)

(5)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李贺)

(6)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虞美人》李煜)

(7)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杜甫)

(8)鸟雀呼晴,                  。(《苏幕遮》周邦彦)

(9)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课内文言知识检测。(6分)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B.石,金块珠砾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秦者,秦也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用法不同的一项(  ) (2分)

A.而学于师             B.三江而五湖

C.吾妻之我者            D.徐孺陈蕃之榻

(3)与“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一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屈贾谊于长沙

C.望长沙于日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

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

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庆礼有方略雅:高雅

B.为立店肆:商店

C.遂镇兵五千人罢:撤去

D.议者颇其不切事也嗤:讥笑

2.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3分)

①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     ②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③独庆礼甚陈其利             ④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⑤开屯田八十余所             ⑥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认为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有利,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B.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C.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又下诏让宋庆礼协助桓彦范;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D.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3分)

                                                                       

(2) 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3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熟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的不满,也暗示出上句所写“病身”的原因。

B.颔联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斩截有力,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闲逸生活的追求。

C.“不容真”三字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流露出悲愤之情。

D.本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议论中突出了形象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感情。

②你在这首诗中读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3分)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①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请对此做简要赏析。(3分)

                                                                          

                                                                         

 

四、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两首宋词,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2分)

甲、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看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A.均表现浓厚的离情别绪。                B.均以避世离俗作为主题。

C.均采用先情后景的写作手法。             D.均描写临别时刻的场景和心理。

 

五、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阅读。(14分)

(1)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乱箭射死,孔明不得不离开荆州到涪关协助刘备,把荆州托付于关羽,临走时,特别叮嘱关羽八个字,可保荆州,这八个字是“                         ”。

(2)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受文武官员拜贺,进位为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       为五虎上将。

(3)刘备兴兵伐吴,为弟报仇,所到之处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东吴在危难之计,阚泽挺身而出,举全家性命担保举荐       

(4)在伐魏途中,因粮草在剑阁,搬运不便,诸葛亮便教人制造         来搬运粮米,甚是便利。

(5)在五丈原,司马懿被诸葛亮吓得魂飞魄散,过了两日,才从乡民中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前日车上之孔明乃木人,司马懿感叹:“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谚曰:“                       。”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内容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当关羽死讯传来,刘备大叫一声,昏绝于地,想当年桃园结义,三人情同手足,欲兴兵报杀弟之仇,诸葛亮劝谏:“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但刘备不听劝谏,执意出兵伐吴。

B.街亭失守后,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直取西城,此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二千五名军士,诸葛亮临危不惧,命令将旌旗藏匿,传令大开城门,让士兵扮作百姓洒扫城门,自己携两童子登上城楼,焚香弹琴,司马懿担心有伏兵,不敢贸然进兵,便下令退兵。

C.诸葛亮用计使曹睿罢免了司马懿的官职,然后上表请求出兵伐魏,蜀、魏两军在西凉大战,赵云为先锋,此时已是七旬老将,仍不减当年之勇,接连斩杀韩德等五员大将,孔明兵围南安,骗出安定守军,智取安定、南安,活捉了夏侯楙。

D.庞德向曹操发誓,要忠心报主,特意带上一口棺材出征,表示要与关羽决一死战。庞德大战关羽父子,放冷箭射中关羽左臂,连连取胜。于禁嫉贤妒能,不能审时度势,多次错失良机,关羽趁机水淹七军,结果,于禁和庞德被擒后誓死不降。

E.马谡不听王平之言,执意在山上扎寨,结果被司马懿打败,蜀军伐魏受阻,诸葛亮为严明军纪,不听参军蒋琬劝谏,斩杀马谡。当武士将马谡首级献于阶下时,诸葛亮又为失去情同父子的马谡而大哭不已。

 

七、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100字左右)(5分)

(1)诸葛亮十分赏识姜维的将才,请问用什么计使姜维归降?请简述这一情节。

(2)老将黄忠采用谁的计谋夺取定军山,请简述这一情节。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1)孟子说君子想要自觉地有所得的方法是           ,自觉有所得的最终目的是               。(2分)

(2)上面两选段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教与学的方法,但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选段分析。(4分)

                                                                           

                                                                         

                                                                         

 

八、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扛着铁锨进城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

十几个月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了以后编报而做的练习。我早在土地上练过了,我把报纸当成一块土地经营时很快便有一种重操老本行的熟练和顺手顺心,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个农民。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种些啥,尔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品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就这样,三个月后,我结束了试用期,开始正式打工。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铁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我在土墙根在田间地头与一伙农人的吹牛聊天,现在换成了在铺着地毯的会议室一盘水果、几瓶饮料和一群文人商客的闲谈。

我时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马棚的这双脚,如今踏入了豪华酒店、歌舞厅——我并没有换鞋。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

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的世界。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唤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己不察觉。

我的一位同乡——以前是放羊的,现在一家私营公司当老板。在跟他几次接触之后我发现,这个“放羊娃”虽然脱掉了那身时常粘满羊粪蛋的衣服,改掉了一嘴土话方言,甚至换上了一身的细皮肥肉,但他始终没扔掉那根羊鞭。他在用一根羊鞭管理着几十号人的公司——这是他惟一会使的一样家什。当他对员工下达指令,派活遣物时一扬手的姿势,活灵活现地重复着他当年挥鞭赶羊的动作。几十年前那个放羊娃一直在背后操纵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他不自觉。他忌讳别人谈及他的放羊历史,他把一群羊换成了一个公司,用权力代替了羊鞭。甚至一辆车一幢楼与一头牛两亩地也没啥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他后,他便再不跟我来往了。

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铁锨。铁锨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都是:劳动。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我同样能扛着铁锨走在人群里——就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

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还回来种地,地给你留着呢。走时还一再嘱咐我:到城里千万小心谨慎,不能像在乡下一样随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

我说:我扛着铁锨呢,怕啥。

——节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自己对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铁锨,在这里,“铁锨”已经超越了它原来的意义,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B.本文以新鲜的取材、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见长,而语言也很有个性,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怀念的主旨。

C.本文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的复杂心理: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

D.本文文题颇有特色,“扛着铁锨”点明了作者的农民身份,“进城”则写出作者生活空间的拓展。

E.文中描写作者在城中寻找土地播种的梦境,表现了作者既依恋土地、思念故乡又眷恋城市生活的矛盾心情。

2.文章写了“我的一位同乡”情况,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3分)

                                                                           

                                                                                

3.文章结尾写道:“我说:扛着铁锨呢,怕啥。”这句话意蕴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九、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从硬件上看,人物的选择也不尽人意。配角不说了,单说三个主角,黛玉偏胖,没有我见犹怜的瘦弱和郁郁寡欢的感觉,也少了些心高气傲的冷漠和寄人篱下的哀怨,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康得和宝钗一样的黛玉;宝钗偏瘦,没有面若银盘之感,      ①         ,但是宝钗在原著中就是比较丰腴的,堂堂的贵族家的千金,竟然养得和病秧子林妹妹一样面无血色,怪哉怪哉;宝玉简直就是瘦皮猴一只,哪像是王孙贵 ② (zhòu)、富家公子,简直就像营养不良的穷小孩。     

(1)根据拼音,在②处分别填写正确的汉字。②       (1分)

(2)划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处错误,请改正。

                        改为                       (1分)

(3)根据语境,填入①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虽说现在的审美倾向于胖                B.虽说现在的审美倾向于瘦

C.本来现在的审美倾向于瘦                D.既然现在的审美倾向于瘦

 

十、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诺贝尔文学奖曾被人戏称为“死吻”,意思是获奖作家住往会更加慎于出手,放不开手脚去创作,作品质量也会江河日下。但愿莫言是个例外,小说创作一如既往地游刃有余。

B.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C.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出口企业一定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切不可目无全牛,只看到出口欧美这一条路,而应试图打开国内市场。

D.面对中日两国历史,日本理应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从不屈服的坚强意志有深刻认识,理应知晓礼尚往来的多重含义。

 

十一、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哲学上“秃头论证”的理论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一开始是遭到否定的。

成为秃头的界限是头发一万根?一千根?一百根?十根?一根?一根也没有?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根、十根时,人们早已公认其为秃头了。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早已走向了反面。

全面理解上面材料的含义,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