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河北省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3.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巡抚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免除

C.病风痹已:已经                      D.不减粜:卖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5分)

                                                                    

 

三、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 (4分)

                                                                            

 

四、选择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 奢(chǐ)  恶(zēng)        滑(jī)  地(qiào)

B. 央(měi)  轻怕重(nián)    祷(qí)  讥(qiào)

C. 佑(bì)   迤逦(yí lǐ)       连(lěi)  木(nè)

D 首(qiáo)  送(nuó)        棕(lǘ)   睥睨(bì nì)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赍发玷辱长嘘短叹哀声叹气

B.纯粹髭须云宵凭心而论

C.树阴绊倒拮据草菅人命

D.撮合酒撰揣测不共带天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教授准备充分,在论坛上信口开河,博得了与会同仁的阵阵掌声。

B.学校出台新举措,要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鼓励社团活动,大快人心

C.他俩多年未见,今天一见面就热烈拥抱,交头接耳

D.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恪尽职守,对各个检验检疫环节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务必保障食品安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本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C.为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山东环保产业水平,省政府拟举办“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会。

D.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依次填人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采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          ,         ;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一弥补这个缺憾。

① 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② 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③ 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④ 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⑤ 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⑥ 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③⑥④②⑤①      B.③⑥④⑤②①      C.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平开仄合,仄起平收」是作对联的原则,请根据此原则判断,下列哪一组对联次序颠倒?

A.九日场期万种愁,一名科举三分幸         B.梅迎春意添新色,鸟代风光报好音

C.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四剑斩千妖         D.血溅总嫌刀口味,骨松偏畏棒头粗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列选项对划线的文言实词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行一乡(合)小年不及大(年龄)众人之(比)

B.而莫之夭阏者(阻塞) 而飞(气势盛)怪者也(明确)

C.时运不齐(有蹉跎)云销雨(雨过天晴)纤歌凝而白云(阻止)

D.三江而带五湖(衣襟) 万物之得时(羡慕)饥冻虽(急迫)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列划线的文言实词使用正确的一项

A.悟以往之不(劝止)晨光之熹微(遗憾)扶老以流憩(鞭子)

B.翳翳以将入(日光)骖騑于上路(严肃的样子) 舸舰迷(渡口)

C.且益坚(困厄)不名节(怜惜)今兹捧(衣袖)

D.北有鱼(通“溟”,海) 生物之以相吹也(气息) 榆枋而至(触、碰)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译: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

C.复驾言兮焉求

译:还要驾车出去说些什么,追求什么呢?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寿终。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山间的野马,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B.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译: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采也只能独自叹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译: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生下我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去了。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对下面这首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C.“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D.《定风波》这首词主要表现了苏轼逃避现实的消极、隐居山林的消极思想情绪。

 

六、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名句默写

1.                   ,风飘飘而吹衣。

2.悦亲戚之情话,                   

3.渔舟唱晚,                             ,声断衡阳之浦。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6.                   ,死当结草。

7.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8.念去去,千里烟波,                   。

9.千呼万唤始出来,                   。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然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蜜蜂知道这一点,因为毒汁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有天壤之别。于是,蜜蜂愤愤不平,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终于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此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