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
| 2.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
| 3. 难度:中等 | |||||
|
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4.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
| 5. 难度:中等 | |
|
根据下列要求仿写句子,要求:①句式基本相同。②把握所给语段的语脉及创设的意境。 你向往山居的清净,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 ,就必须 ;你希望 ,就必须 。
|
|
| 6. 难度:中等 | |||||
|
阅读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四部分(第14—19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为何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2.人们对传统有哪些简单化理解?请概括说明。 3.简要分析第18段文字的主要写法和表达效果。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文章最后将传统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指出传统是必然随着时代而变化、演进的。
|
|||||
| 7.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明清两代,小说借助外力开始不失时机地由文学的边缘向中心地带运动。促成小说运动的直接外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市民文化导向,一是小说理论家对小说功能的重新阐释,市民文化导向促使社会产生对世俗人生与人间故事的消费需求和阅读期待,为小说开辟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而小说理论家则试图通过对小说功能与价值的重新阐释,从思想观念入手,改变小说的社会形象及在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地位。 小说遭人鄙夷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它不及诗文高雅且不及史书有用。明清小说家推重小说,则试图论证小说兼备诗、文、史之优长,可以补史、劝戒,怡神导情,与圣经贤传同为发愤之作。 明清时期,补史说盛行一时,补史论者比较史书与小说两种叙事文体的差异,以为史书重实录而传言,小说尚虚幻而传奇。史书为官书,大抵写君主承继、将相踪迹;小说为稗史,可构写世间奇情侠气、逸韵英风。史书写一人一事即是一人一事,小说写一人一事可括百人百事。小说与史书相比,具有独特的虚构性和典型意义,两者尺短寸长,无贵贱之分,不能互相替代,只能倚存互补。 劝戒导情说则是将诗文为之崇高的教化功能径直搬来,据为己有,从而心安理得地跻身于文学坛站。这种“僭越式”行为,正是传统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迹象。晚明士林中,激荡着崇尚自身灵知的人文精神,除性灵之外,一切思想规范与艺术法度都为时人所鄙夷。同时,在宋代之后即已出现的文化下移总趋势的影响下,士大夫所拥有的雅文学形式——诗、文,在新的文化构成中无力独霸文坛。小说、戏曲等后起成员便乘虚而入,占据了诗人固守不住的地盘,堂而皇之地担负起教化的责任,企求通过这种毫不逊色于诗文的功能显示,巩固其由“庶出”变而为“嫡出”的新贵地位。对道德主题、劝戒导情功能的认同,无疑使小说的存在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小说对诗文崇高的僭越还表现为它对发愤著书说的移植。发愤著书说是我国文学发生理论的最基本命题。明清人把感时发愤之说引入小说理论之中。李贽评《水浒》,以为此传为“发愤之所作”。蒲松龄之《聊斋自志》云:“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曹雪芹自述《红楼梦》的写作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蒲、曹均以别有寄托自命,显示出两位小说大家于“补史”“劝戒”之外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更注重小说作品中展示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审视力和主观感情。 小说是文学家族中的后起之秀,它的成熟晚于诗歌、散文。明清人似乎在一个早上突然发现历来遭人鄙夷的小说具有如此广阔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因而对它推崇备至。明清人对小说功能的发现和重新阐释,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诗歌、散文功能的攫取和横向移植。新的社会变动及文化结构赋予小说前所未有的功能内涵,而小说在接受这些功能内涵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改善自身的社会形象,扩大表现领域,寻求名实相符的存在价值。小说由此步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第四段中说,明清小说家“将诗文为之崇高的教化功能径直搬来,据为己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小说对诗文的“僭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从全文来看,明清小说为什么能够步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请分项说明原因)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E.明清人对小说推崇备至,是因为他们发现小说历来遭人鄙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