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2.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 3.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 4.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 5. 难度:简单 | |||||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 6. 难度:中等 | |||||||||||||
|
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明中,经学始终是中国学术中最重要的学科门类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最早是“五经”,唐为“九经”,到宋朝增益为“十三经”。经学研究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两汉有师法、家法,古文、今文;其后有笺注、正义,读若、读如等等,并且形成了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体,旨在为解经服务的小学,学科边界清晰。众所周知,历代的科举考试,无不以经学为主要科目。1905年,晚清政府废除科举,采用西方教育体制,但在许多学校依然有经学与小学的课程。朱自清撰《经典常谈》,认为对国民进行经典教育依然有必要。 早在两汉,中国学术就萌生了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的独特的学科体系,这是中国文化自发形成的,反映了本位文化的面貌。到清代修撰《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定式。时至今日,日本有些著名大学的图书馆,依然沿用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四部,不是并驾齐驱的关系,经学处于主导地位,是领军的学术。儒家经典的主旨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的学说、礼乐兴邦的理念、仁爱义利的思想等,主导了古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方向,并且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层面,无论读过书还是没有读过书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受其影响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家,如司马迁、班固、欧阳修、司马光等,受儒家思想浸润尤深,他们的史著,写谁不写谁,如何褒贬臧否,背后都有儒家的价值体系在左右。历史上的迁客骚人,其作品文风不同,妙趣各异,但大多不脱儒家的人文情怀。可以说,不了解经学,就不能透彻地读懂古代的史著,乃至文学作品。甚至还可以说,不了解经学,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 既然经学是自古就独立存在的重要学科,我们就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就应该在学科体系上给它以应有的位置。当年提出“打倒尊孔读经”,取消经学,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如今,那种令人痛心的背景已经不复存在,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认识。在学术层面,北京每五年举办一次纪念孔子诞生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规模盛大,国家最高层领导必接见与会学者。近几年,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凡此皆表明,尊孔,已经不再是问题,上下都认同。读经,社会中近些年累积的共识日益厚重,有些大学将“四书”“五经”作为必修课,就是最好的例证。既然在尊孔与读经的问题上,上下都在回归理性,尊重前贤,在学科体系上恢复经学的学术地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摘编自彭林《经学应该成为独立的学科》) 1.下列关于“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7.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故乡的沉沦 耿 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3.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4分) 4.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8分)
|
|||||
| 8.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梅圃君家传 〔清〕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间循吏也。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选自《惜抱轩全集》,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梅圃悉心为民的一组是(3分) ①民失其利,君修复之 ②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 ③君素闻,疾之 ④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⑥君卒后,家贫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3分) ⑵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3分) ⑶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3分)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陵 未 没 时 使 有 来 报 汉 公 卿 王 侯 皆 奉 觞 上 寿 后 数 日 陵 败 书 闻 主 上 为 之 食 不 甘 味 听 朝 不 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
|||||||||||||
| 9.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①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②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一直未仕。②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南宋的上元节,都城临安热闹非凡。③梅发:白发。 1.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情景?(4分) 2.联系全词看,刘辰翁的“悲”从何而来?(4分)
|
|
| 10. 难度:简单 |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小题作答,多选多做者按其所答的前五句评分。共5分)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2.积善成德,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滕王阁序》)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5.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6.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7.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8.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铃霖》)
|
|
| 11. 难度:中等 | |
|
《外国小说欣赏》单元话题“情感”中告诉我们:情感的处理,节制胜于放纵。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马尔克斯表现出的对感情抒发的节制。 请对以下给出的《礼拜二午睡时刻》中任一人物话语进行赏析,品评人物话语中蕴含的深层情感。(4分) 1、快到小镇时,母亲对女儿说的话:“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2、母亲要带女儿去墓地拜祭时,神父看到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后说的话:“等一会儿走吧”“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 我选( ),
|
|
| 12.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列材料,如果你是易中天的支持者,请你仿照对方的句式批驳对方的观点,句子结构大体一致即可。(4分) 易中天,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随之掌声纷至沓来,口水接踵而至;网络论坛更是热热闹闹,众说纷纭。然而几组关键词逐渐浮出水面:崇高、庸俗,学术性、大众化,严肃性、娱乐化……发人深省。 有人认为:易中天混嚼三国,把“三国”变成了肥皂剧,既不能显示知识,也不能显示文化,更不能显示学术的严肃性。 答:
|
|
| 13.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概括出作者的观点。不超过12字。(4分) 文化虽然不能也不可能在组织上“入世”,但在思想上观念上和态度上,却必须入,也应该入。怎么入?与世界文明接轨。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 , 。也就是说,文化,还得是各个民族自己的;文明,则必须也只属于全人类。文化与文明,有什么不同?说到底,文化表现为方式,文明体现着价值。任何文明的背后,都有价值观来支撑。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一旦违背这种价值观,就会被视为“不文明”。比方说,以平等为价值观,则一切歧视(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身份歧视),就不文明。由平等的价值观,又可以推出尊重他人的道德准则,因此,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也不文明。至于如何实现这些价值,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同为尊重,举案齐眉是一种方式,女士优先也是一种。这就是文化。
|
|
| 14. 难度:中等 | |
|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导演张艺谋有一句名言:“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书写作业、创造精彩的过程…… 请以“人生的作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