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
|||||
| 2.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
|
|||||
| 3.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了甲型H1N1流感出现日期比人们最初认为的要早得多,专家们对此感 到担忧,因为这说明该流感已经有很长时间得以广泛扩散。 B.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 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C.再创造活动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受到鼓励的。这种想象活动可以使欣赏者在想象中创造出与自己有关的动人的画面来。 D.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
|
| 4. 难度:简单 | |||||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最多,后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
|||||
| 5. 难度:简单 | |
|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南朝宋鲍照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是唐代李白的诗句。 B.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 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 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D.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 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D.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 事而作。”
|
|
| 6. 难度:中等 | |||||||||||||
|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2.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 点的一项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7. 难度:中等 | |||||||||||||||||
|
(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邑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 ti)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骜不训,尝尝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2分)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2分) (3)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2分)
|
|||||||||||||||||
| 8. 难度:中等 | |
|
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回答问题。(8分)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 刺史。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 ,题目中能提示全诗内容的词语是 。(2分) 2.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3分)
|
|
| 9. 难度:简单 | |
|
古诗默写(10分,每空1分) 1.金樽清酒斗十千, 。 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 3.女娲炼石补天处, 。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反映诗人狂放不羁性格,被历来诗评家认为是全诗“诗眼”的两句诗是: , 。 5.垆边人似月, 。未老莫还乡, 。 6.《蜀相》一诗中,杜甫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熔成千古名句:“ , 。”
|
|
| 10. 难度:中等 | |
|
现代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容易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着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⑦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⑧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文章有删改) 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意。(4) 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
|
| 11. 难度:中等 | |
|
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三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3分)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三个关键词语:
|
|
| 12.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5分) 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 , , 。置身于旭日清风的抚慰,流连于茂林修竹的环抱,静听鸟语,轻嗅花香,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 (1)“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化用了唐朝诗人 《使至塞上》的诗句。 (2)“茂林修竹”出自晋人王羲之的《 》 (3)仿照“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一句,在下面横线处将上文补写完整。
|
|
| 13.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做题。(5分) 2010年11月30日《北京晨报》消息:“我谭胜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这双膝,上跪天,下跪地,中间只跪我的父母,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向你们下跪认错了。”近日,在湖南娄底一中,一名老师当堂向学生下跪。事情的起因是这名老师因制止学生下棋,与一名叫小白的同学发生肢体冲突,事后,班主任叫小白在教室当众道歉,在小白毫无诚意的道歉后,谭老师突然跪下了。 事后记者采访,谭老师说,在自己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向学生下跪道歉,谭老师说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震撼和唤醒孩子们。 教师给犯错的学生下跪,对还是错?值还是不值?你赞不赞成?这表象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深层教育或社会问题呢?请自拟题目,说说你对此事的理解和评议。字数:60字左右。
|
|
| 14. 难度:中等 | |
|
宋朝诗人陆游在他83岁的那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了一首《示子通》,其中的一句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你认同“功夫在诗外”的主张吗?如果认同,你是怎样理解的?如果不认同,理由何在?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或独到的观点。不止于“学诗”,其他许多方面都可以涉及。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