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
|||||
| 2.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
|
|||||
| 3.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
| 4. 难度:简单 | |||||
|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
| 5. 难度:中等 | |
|
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四句存在语病,请找出来并予以修改o(4分) ①生时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在去世一千多年之后突然变得很忙。一会儿是送水工、肌肉男,一会儿是火影忍者……②那一脸忧思严肃的固定表情和各种夸张、反常的身份扮相之间,让人顿生奇特的滑稽感。 这是近期网络上流行的“杜甫很忙”。③高中语文教科书里的“诗圣”画像,被在读的或是曾经的学生们涂鸦成了各种身份(据说总数有200多种)。原本以诗歌闻名后世的杜甫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 ④由于这场年青人的恶搞,让成年人们有些不知所措了。他们想不通这迅猛而来的“潮流”因何而起,更开始担心,学生们拿历史文化名人消遣娱乐,会失了分寸。然而,不论我们是否理解,如何忧虑,“恶搞”都已发生。放轻松一些,向宽处想,⑤大可将这种“恶搞”看作是杜甫的另类纪念——虽然这么想有些穿凿附会,但毕竟让很多人知道了“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
|
|
| 6. 难度:简单 | |
|
下面的材料是对“造句的原始模板及特色”的介绍,请依照示例筛选出另外两类,并压缩成两句话。(每句不超过30字,含标点)(4分) 所有造句的原始模板都相当有特色,为各自的翻版给出了极佳的创造空间。凡客商品广告,不从商品着笔,却简笔勾勒代言人:“爱网络,爱自由,也爱晚起……”这无疑是韩寒的“说明书”,简明扼要幽默,将其“基本性质”概括无疑,所推商品顺势嵌入其中,波澜不惊。“爱……不爱……”看似朴实无华,其实不动声色臧否人事物,极富表现力。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诗集获鲁迅文学奖遭网民质疑,被攻击为口水诗,谐音延高而被戏称为羊羔体。我认为,车诗得鲁迅文学奖或欠火候,但羊羔体的“零度抒情”和回车键诗行,有趣也有力度,正是羊羔体价值的证明。宋丹丹认为潘石屹盖的楼难看,有损北京形象,而她的表达绝对体现了一个演员的看家本领:“潘总,我就是个演员没多少钱,我请你喝拉菲,别盖楼了,真的,求你了!”向人发难却作情辞恳求状,那种调戏的过瘾感极易激发模仿欲,一时间,“真的,求你了”成为弱者叫板强者的不统而一的用语。 示例:“凡客体”:简明扼要幽默朴实,暗含臧否,极富表现力。
|
|
| 7. 难度:简单 | |
|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4分) 叶子的离开不是风的召唤,而是树的舍弃。
|
|
| 8.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想到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到许多黑暗的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杀……公平总是理所当然的,不公正的事却长久萦绕于心,时而让你寝食难安。难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当年会这样感慨: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而事实上,这世界不只有血流成河,不只有征战杀戮,无论世事怎样变迁,阳光依旧在温暖我们的身骨,草木应季生长。 那么新闻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一样在不断说着人性的坏话:某位官员腐败了;某地有人自杀了,而且是几连跳;某地有人自焚了,有人推倒他家的房屋。而你对此无能为力… 天天都有这样的新闻,你难免会心生绝望:我所处的世界、时代就是这样的吗?当然,这样的绝望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常常转瞬即逝,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要说人性的坏话的。就像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要在生活中维权,不要在维权中生活”,那好,也请你不要活在新闻里。 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就个人而言,如果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旦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并由此得出“形势一片大坏”的结论,正如当年“形势一片大好”的宣传不能遮蔽现实的困境一样;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就政府而言,负面新闻并不意味着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 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同情之理解之,毕竟,那也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难免脱离实际。生活不是童话,童话里也有大灰狼。必须承认的是,媒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新闻”,除了商业上的考虑,还因为媒体肩负了一种责任,即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社会运行是否正常。 最近自杀案与恶性杀人事件接连出现,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媒体报道是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在过去的报道中,我的确看到许多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另一方面,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之嫌。 作为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体,而是纵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经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幼儿园不安全,要加强保安,更要消除“澡层次原因”;有人自杀了,更要查找究竟是什么导致其走上绝路。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说一个人以死“唤醒社会”,实在是轻贱了人的生命,因为谁都应该好好活着;如果这种死不能让社会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停留于指责是媒体起了坏作用,并加以讨伐,实在是用错了力。 (选自2010年5月22日《新京报》,有删改) 1.对作者在文中引用划线句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3.请结合文本,简述个人和政府对待新闻应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4分)
|
|||||||||
| 9.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可法的扬州 肖复兴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 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年过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了。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00 9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享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古风盈袖,很是沉郁。梅花仙馆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6天后,这一年,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摘自《人民文学》2009年第5期,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E.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前后三次游览史可法祠堂的经历,最后一次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近,所以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 2.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6分) (1)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是“史可法的扬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4.请结合文中对“梅花”的叙写,探究“梅花’’在文中的意蕴及作用。(8分)
|
|||||
| 10.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牛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弘之裔。幼孤,下杜樊乡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工属文,第进士。元和初,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皇甫浞俱第一,条指失政,其言鲠讦,不避宰相。宰相怒,僧孺调伊阙尉,改河南,迁监察御史,进累考工员外郎、集贤殿直学士。 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按治不法,内外澄肃。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赇当死,赂宦侍为助。具狱上;帝曰:“直臣有才,朕欲贷而用之。”僧孺曰:“彼不才者,持禄取容耳。天子制法,所以束缚有才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故乱天下。”帝异其言,乃止。赐金紫服,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始,韩弘入朝,其子公武用财赂权贵,杜塞言者。俄而弘、公武卒,孙弱不能事,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校计出入。所以饷中朝臣者皆在,至僧孺,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帝善之,谓左右曰:“吾不谬知人。”由是遂以相。 敬宗立,进封奇章郡公。是时政出近幸,僧孺数表去位,帝为于鄂州置武昌军,授武昌节度使、同平章事。鄂城土恶亟圮,岁增筑,赋蓑茅于民,吏倚为扰。僧孺陶甓①从城,五年毕,鄂人无复岁费。又废沔州以省冗官。 文宗立,是时,吐蕃请和约弛兵,而大酋悉怛谋②举维州入之剑南,于是李德裕上言:“韦皋经略西山,至死恨不能致,今以生羌二千人烧十三桥,捣虏之虚,可以得志。”帝使君臣大议,请如德裕策。僧孺持不可,曰:“吐蕃绵地万里,失一维州,无害其强。今修好使者尚未至,遽反其言。且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应敌次之。彼来责曰:‘何故失信?’赞普③牧马蔚茹川,若东袭陇阪,以骑缀回中,不三日抵成阳桥,则京师戒严,虽得百维州何益!”帝然之,遂诏返降者。时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 会昌元年,汉水溢,坏城郭,坐不谨防,下迁太子少保。进少师。明年,以太子太傅留守东都。刘稹诛,而石雄军吏得从谏④与僧孺、李宗闵交结状。又河南少尹吕述言:“僧孺闻稹诛,恨叹之。”武宗怒,黜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累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赠太尉,年六十九。谥曰文简。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①甓Pì,砖。②悉怛谋,人名。③赞普:吐蕃王号。④从谏:刘稹叔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具狱上,帝曰:“直臣有才,朕欲贷而用之。”(4分) (2)帝然之,遂诏返降者。时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6分)
|
|||||||||||||
| 11.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宿金沙江 [明]杨慎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注】杨慎,明代文学家。嘉靖三年36岁时被贬云南,直至老死。此诗是他往返川滇途中夜宿金沙江时有感而作。 1.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2.有人说“离愁”是本诗的诗眼,也有人说“肠断”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
|||||
| 12. 难度:简单 |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复行数十步, 。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2.天姥连天向天横, 。天台四万八千丈,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
|
| 13. 难度:中等 | |
|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人生很简单,只有两件事:谋生与乐生。 “谋生”是一个苦涩的词语,它意味着忍受、付出、疲累、无奈……可是,“谋生’’是人之为“人”必需的本事与责任。 “乐生”却是一个愉快的词语,它意味着享受、欣悦、知足、爱……物质富裕的人不一定乐生,贫穷的人不一定不乐生。 这段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幸。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