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2.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 3.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 4. 难度:中等 | |||||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神采”是书家在书作中显示的精神风采。 ②我们欣赏书法美,还须超越书法的外在状貌和书写的“笔力”、“笔势”,深入到书法家的内心世界,所谓“玩迹探情”。 ③因其生于用笔,只有“深识书者”才能感知。 ④古人早就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⑤所以欣赏书法美的最高境界是“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犹如庄子所谓“得鱼忘筌”。
|
|||||
| 5.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5分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E.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2.下列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3.文章第五段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有何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4.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分别说明什么?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为两点。
|
|||||||||
| 6.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5分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文章有删改) 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2.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4分) 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5分)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2分)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3分)
|
|
| 7.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9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第一段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对《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8.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段,完成小题。(15分) 李疑尚义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事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失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 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①愿士②,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选自《续藏书孝义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选出最切合本文写作主旨的一项是
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
|||||||||||||
| 9.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1.颔联和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3分 ) 2.“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渲染了什么氛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
|
| 10. 难度:简单 | |
|
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 ,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 4.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5.人生如梦 , 。苏轼《赤壁怀古》)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
|
| 11.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高一语文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爱的教育》《伊索寓言》《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
|
| 12. 难度:中等 | |
|
根据所给例句仿写新语句。(3分) 例句:盛唐的边塞诗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号角,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
|
| 13. 难度:中等 | |
|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喧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了满足,也带来了烦恼。心灵时常被搓揉得疲惫不堪。那么,我们能否到大自然和文学艺术中去寻找心灵的憩息地呢? 请以“让心灵在 中憩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④不少于800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