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届广东东莞实验中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甲壳(qiào)呜咽(yè )尽管(jǐn )飞来横祸(hèng)

B.星宿(xìu)压轴(zhóu )伺候(cì )载歌载舞(zǎi )

C.与会(yù)莅临(lì)狡黠(xiá )大笔如椽(yuán )

D.氛围(fēn)纰漏(pī )窈窕(yáo )严惩不货(dài )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颤栗(zhàn )粗糙(cāo )创伤(chuàng )装模作样(mú )

B.炽热(chì )茶几(jī )仆倒(pū )强人所难(qiáng)

C.踱步(duó )袅娜(niǎo )纤夫(qiàn )日薄西山(bó )

D.熨斗(yùn )颓墙(tuí )隽永(jùn )亘古未有(héng)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在下面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你们不能目无全牛,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B.他给杂志社的稿子被退回来了,大家取笑为不刊之论

C.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翼而飞,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幅照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湿透了她们的衣衫。

B.表现纪检干部事迹的话剧《瑞雪长歌》,除了加入少许艺术手段作为艺术衔接外,所有的故事都取自真人真事。

C.委托其他个人或机构筹款的行为是否正当,法律上难以判断,应该是没问题的。

D.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来的一千个下降到一百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惑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注]太牢具:牛羊猪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C.人惑谗之谗:说坏话。

D.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属:属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     ②亚父闻项王疑之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①围汉王于荥阳城 ②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B、汉王以为然。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谨慎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争攻荥阳,体现了正确了战略主张;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渔阳”在古代多指征戍之地。
①、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4分)
②、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6分)
①朝搴阰之木兰兮,                    
②盈盈一水间,______      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④大漠孤烟直,                   
                    ,蜡炬成灰泪始干。
                    ,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如苞,如松如茂。”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韩翊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等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无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1.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两项是(5分)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画好竹子的枝节叶片后,再用淡墨水勾画渲染。
2.具有“朴拙”艺术特色的一位画家是(3分)

A.萧悦

B.苏轼

C.倪云林

D.金冬心

3.为什么“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
4.从第二自然段看,宋元明三朝的竹画有哪四个特点?(4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每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1.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有哪些理由? (3分)
2.这篇传记的细节描写相当传神,请选择一处加以分析。(6分)
3.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条简述。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请根据下面情境,按要求答题。(6分)
班里的“小书法家”小丽正在书写一幅参赛的书法作品。大功即将告成。毛手毛脚下的小映突然凑上来碰到了她的手,一幅艺术作品立刻惨不忍睹。小映赶忙道歉,见小丽还在气头上,又笑着说:“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
⑴小映这句话的意思是:
⑵听了小映的话,小丽不再气恼。假如你是小丽,你将会对小映说: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经过中考的洗礼,你成了一名高中生。你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也有缺点和不足。也许你长大成熟了,不再懵懂幼稚,但你想更上一层楼;也许你正在走向成熟,不想浑浑噩噩,决心重塑自我。开学以来,学过的课文,亲历的活动,无不给你的思想、生活甚至是生命带来冲击,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你自己!
请以 “改变自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