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届山西省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 

  粗略的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上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 

  (选自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1.下列关于“内在的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在的孤独感没有由外而内的波动性,不会随环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B.内在的孤独感是朦胧的,莫可名状的,具有根本的、永恒的哲学性质。 

  C.内在的孤独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它只能出现在少数天才人物身上。 

  D.内在的孤独感是最深层的心理意识,常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 

2.下列关于人类文化创造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人类文化创造是那些具有内在的孤独感的人排遣内心的孤独寻求平安和满足的一种独特方式。 

  B. 企图抗衡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的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C.用有限的生命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是所有人类文化创造者进行创造的根本动力。 

  D. 文化创造是对人类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因为思想深沉,有独特的见解和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他们也具有着外在的孤独感。 

  B. 有根本孤独感的人的作品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甚至遭到攻击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大都不是供现代人阅读而是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 

  C.唐诗中那些堪称千古绝唱的作品证明,只有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的诗作,才有可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不论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一个诗人既然要创作出千古不朽的诗篇,他的作品就应该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身孤独感而留下的文化遗产能让今天的人感到温暖,说明人类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根本的孤独感。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shěn)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泷冈阡表》,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庇为生     庇:依靠

B.间御酒食     御:进用

C.屡废而叹     废:停止,搁置

D.其心厚于仁者 厚:厚道,忠厚

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成为欧阳修父亲“必将有后”的依据的一组是(  )

①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②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

③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④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⑤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A. ①④⑤     B.②③⑤     C. ①②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泷冈阡表》是一篇墓志文。泷冈是地名,阡是墓道,表即墓碑。这种文体是表彰先人生前的德行,刻在坟前的碑石上,以供后人瞻仰的。

B.这段文字借祖母的口述,道出父亲生前从政所持有的执著、仁爱的精神。

C.文章在表现父亲高尚人格的同时,也描写了母亲对他的慈爱和厚望。

D.全段文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不加雕饰,流露出作者对父亲崇敬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醉歌(其九)

汪元量

南苑西宫棘露牙,万年枝①上乱啼鸦。

北人②环立阑干曲,手指红梅作杏花。

【注释】①万年枝:即冬青树。②北人:这里指元朝士兵。

1. 前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第四句集中写一个细节,有何深意?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2)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出了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于山也对徒弟点点头,意味却有点苦涩,说不清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对台戏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持续了七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金娃端着一盘炒肉丝来到师傅的桌上,和于山挨坐在一起,很是关心地看了看师傅的脸色,小心地问:“师傅,你老没事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唔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师傅,“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2004年第3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的插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及人物的生活境况,为下文写师徒二人被迫唱对台戏做了铺垫。

  B.于山对金娃在中午吃饭时向自己表达出的关心以及金娃目前的难处,虽能体会和理解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冷漠。

  C.于山选择吹奏“十面埋伏”,一方面是为了向众人展示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

  D.金娃在师傅谦让认输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鼻吹”,是想让于山明白徒弟确实是因万不得已才与师傅相争的。

  E.小说中有关大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2)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阮籍之哭

  《晋书•阮籍传》中记述了阮籍的三次大哭,其中后两次分别如下:

  其二: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其三: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兵家的女儿既有才华,又有美貌,但还没出嫁就死了。阮籍不认识她的父兄,却莫名其妙前往哭丧,把心中的哀伤哭尽之后,才自个儿返回家。《晋书》的作者房玄龄是这么评价这件事的:“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可事实上,一个无论多坦荡真淳的人,也不会做出这种荒唐的举动来吧?那么阮籍这种狷狂的举动,除了千年之后贾宝玉似的痴情外,还有别的喻意吗?

  当然有。阮籍为什么要为兵家之女而哭?一是此女有才貌,二是此女未嫁而亡。可以说,这两条理由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兵家之女有才貌,但已作人妇;或者兵家未嫁而亡,而才貌平平,都不会吸引阮籍前去哭丧。阮籍明地里是哭兵家女,暗地里哭的却是他自己。兵家之女既有才又有貌,还没等到慧眼识珠的情郎,便香消玉殁。而阮氏自己同样才德兼备,却一直流光空耗,等不到可以报效的明主。而光阴飞逝,韶华飞渡,人生这东西就像春花般短暂,兵家女的夭折,不就是明例吗?阮籍感同身受,自然会号淘大哭。这哭一是可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二是也可以用这个事例来加强世人对自己“不拘礼法”的印象。

  阮籍是当时软弱文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那个草菅人命的时代,阮籍要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必将学会变通与圆滑,掌握与世间邪魔歪道斡旋的手段,小范围内牺牲自己外表的清洁,以保全内心深处绝对的高贵。

  阮籍只活了五十四岁,就死掉了。一生除了留下八十二首咏怀诗外,其它毫无作为。其简短而苍白的人生轨迹,比起过早夭折的兵家之女也好不了多少。也许在阮籍为兵家女哭泣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才华一生只能注定在岁月的幽炉里空焚。

  阮籍“穷途之哭”的喻意更为明显。此哭被后世好多文人所引申。千古以来,失意文人每每吟咏此句,常惆怅满怀、清泪满面。

  恨天低,大鹏有志愁难展。“山道之穷”让阮籍很自然地想到了“仕途之穷”,驾车出门,不管东西南北,总有无路之时;而一生历经数位强权者,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投效的明主。理想就像一棵被巨石压住的草芽,竟找不到一点冒尖的空隙,此时不哭,更待何时?

  都说乱世造英雄,阮籍的一生看起来机会多多,但他却像一只被关在玻璃房里的蜜蜂,四面八方都有亮光,但当他朝四面八方飞去时,四面八方传来的却是砰砰砰的碰壁声。

  阮籍人生的真正悲剧在于:内心的高洁容不下当时社会的污秽。如果他能真正做到逐波随流,那么他有的是官当,甚至还能成为皇帝的姻亲。文帝司马昭当初曾求婚于阮籍,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武帝司马炎。可阮籍故意大醉六十天,让文帝司马昭派去人没有跟他说话的机会,才不得不止了这种念想。

  酒是阮籍的朋友,既是他的软武器,又是他的伪装道具,一碰到难以解决的尴尬局面,他就将自己喝醉,让对手莫可奈何。可以说,阮籍烂醉之时,也是他最为清醒、心机最缜密的时候。阮籍不是醉于性情,而是醉于谋略。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但这种和稀泥式的“武器”毕竟当不得长久之用。到了司马昭假心假意,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请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看不惯这种伎俩,便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以为可以像上次拒绝联姻一样逃过这一关。可上次的联姻对司马氏而言,并不是太重要,派下来的使者见阮籍醉了,转身就告辞了。待使者下次来时,阮籍有时间重新喝醉。可这一回,事关重大,非同小可。使者见阮籍醉了,就一直待在他家里等候。阮籍酒醒之时,见一批批使者站满了大厅,没有办法,他只好挥笔草就。由于太有才华了,违心之话也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劝进书》写得“辞甚清壮”,被当时的人们所器重。

  阮籍是当时名士的代表人物,此文一出,便为司马昭谋取帝位扫清了舆论障碍,司马昭的阴谋很快就得逞了。可以说,这篇《劝进书》是阮籍人生中最大的污点,阮籍高洁的心灵容不下自己的这个污点,写完此文几个月后,便郁郁而死。而他的意味深长的哭声却在历史的横梁上久久缭绕,千百年来都没断绝。

                                       (选自谢宗玉《阮籍三哭》,有删改)

  (1)下列对人物短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阮籍为兵家之女痛哭的狷狂举动虽与贾宝玉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本质是借机表达自己政治理想和治国才华难以施展的痛苦。

  B.之所以把酒当做最好的朋友和武器,是因为只有在烂醉的时候,阮籍才能排遣内心的郁闷,头脑才最清醒,心思才最缜密。

  C.无可奈何之下,连违心话都能说得文采斐然,让人敬服,这说明阮籍除了举世无双的才华外,其心理也有潜在的两面性。

  D.阮籍最后的郁郁而死,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自我人格的完美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向严酷现实妥协之后的愤懑和不甘。

  E.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评价者个人的性情及价值观有关,在对阮籍为兵家女痛哭原因的分析上,本文作者比房玄龄略高一筹。

  (2)阮籍的两次痛哭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在那个草菅人命的时代,阮籍要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必将学会变通与圆滑,掌握与世间邪魔歪道周旋的手段,小范围内牺牲自己外表的清洁,以保全内心深处绝对的高贵。”阮籍的处世态度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结合原文谈谈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在钟楼、大雁塔北广场和大唐芙蓉园等处,彩灯高挂,歌声飞扬,购物游览的人群川流不息:浓浓的年味呼之欲出

  B.各地驻京办曾被圈内人士称为“搞不动的东西”。如今,随着新改革方案雷霆下发,驻京办去留的悬念终于尘埃落定

  C.一些单位领导在下属面前总是摆出一副目无下尘的样子,只管发号施令,不与员工沟通,结果导致人心涣散,离心离德。

  D.有些文章唯恐在描述上不能穷形尽相,在抒情上不能淋漓尽致,在议论上不能鞭辟入里,结果反倒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在热播的《望长安》、《大秦岭》和《大秦帝国》等影视作品中,对陕西省关中地域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发掘和表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B.遭遇大地震袭击的海地首都太子港及周边地区现有超过300万灾民,其中绝大部分人无法获得食物、饮用水、庇护所和生活必需品。

C.奥巴马封杀大银行最盈利的可以带来10%收入的和客户毫无关系的自营交易的计划,在美国政界、学界和华尔街引发了轩然大波。

D.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山寨的核心是滑稽模仿,亦即戏仿。戏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戏仿并不尊重原作,而是故意冒犯原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稽模仿与随意拼贴的含义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其特点是语言与真实意义之间的错位、脱节以及由此造成的反讽效果。

  ①在这里,模仿并不意味着学习,而是意味着颠覆

  ②而滑稽模仿却是旨在颠覆模仿对象的一种模仿

  ③把被戏仿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的拼贴

  ④一般的模仿把模仿对方当成仿效与学习的楷模,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与手段

  ⑤在戏仿中经常使用的手法是随意的拼贴

  ⑥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

  A.①④②⑥⑤③ B.④②①⑤③⑥

  C.②⑤④⑥①③ D.③⑤②①④⑥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请结合下面文字的主要意思,解释“天花板效应”。不超过50个字。(5分)

  玻璃天花板一词出现于1986年3月24日的《华尔街日报》的“企业女性”的专栏当中,用来描述女性试图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所面临的障碍。

  “天花板效应”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打破天花板效应:女生能够进入美国大企业的高层吗?》一文。后来,《打碎天花板效应》一书对这个问题又做了深入讨论。玻璃天花板基本上的意涵为,女性或是少数族群没办法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或经验不够,或是不想要其职位,而是一些针对女性和少数族群在升迁方面,组织似乎设下一层障碍,这层障碍甚至有时看不到其存在。

  因此,如果组织中的女性或少数族群想顺着职涯发展阶梯慢慢往上攀升,当快要接近顶端时,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到一层看不见的障碍阻隔在他们上面,所以他们的职位往往只能爬到某一阶段就不可能再继续上去了。这样的情况就是所谓的玻璃天花板的障碍。

  答:天花板效应是一种比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仿照下面的示例,再写两个句子,使其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6分)

  示例:在大海的黑夜里,穿梭的游鱼便是闪电;

        在森林的黑夜里,翻飞的鸟儿便是闪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当风暴袭来,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