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2012学年度辽宁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都市“蚁族”要生存更要发展

陶短房

对普遍存在的都市“蚁族”群体,各界存在许多争议。

有些人将他们看作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最好消失,他们提出的方案,往往是围绕着这一初衷做文章、下功夫。这些方案或釜底抽薪,从市容整顿等方向入手,减少适合“蚁族”居住的房源;或借力打力,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收紧尺度,让大都市变成对“蚁族”而言“不宜居”的地方;或旁敲侧击,正面鼓励“蚁族”不要“贪恋大都市的繁华”,而应去小城市、内地或家乡一展身手。

 “蚁族”为什么要留在大城市?

他们之所以留在大都市,并非因为喜欢动荡、艰苦、背井离乡,更不是觉得大都市的群租屋、地下室、亭子间,会比家乡的故居更舒适、更安逸,他们之所以留下,是因为认识到大城市生活困难多,但机遇也多,并坚信自己的能力、学识和适应性,希望凭借一己之能,一己之力,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世界、新天地里,搏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正如“2010年中国蚁族生存报告”所显示的,“蚁族”并不是都市的弱者,他们中许多人年纪轻、学历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前景,相较于当地学历相近的同龄人,他们往往有更坚韧的神经,更强的适应力,和更丰富的阅历,对来之不易的机遇也更为珍惜。

很清楚,这样的一群人成为“蚁族”,留在大都市,既不是都市人机遇、生活资料的“窃贼”,也不是伸手乞怜的弱者,而是一些只要给予相对公平的水土、阳光,就可以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大都市固然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的存在,却也让大都市得以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大都市和“蚁族”,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清楚意识到,将“蚁族”软硬兼施地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对于“蚁族”而言,是丧失了迅速进入“主竞争圈”的捷径,和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而对大都市而言,则丧失了最可宝贵的社会活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同样,仅仅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也是隔靴搔痒。“蚁族”所最关切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是货真价实、名实俱归的“新都市人”身份,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

都市“蚁族”需要生存,更需要发展;大都市社会需要安定、秩序,更需要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蚁族”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或市容污染,而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想方设法挤走他们,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而要留住他们,最重要的并非让他们住上更便宜、更舒服的“蚂蚁窝”,而是要呵护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大都市之梦”可以做下去。

事实上,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各行各业的众多成功者、知名人士,从“蚁族”中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机遇脱颖而出的,也大有人在,“蚁族”们的大都市之梦,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在阳光下尽情舒展。他们所需的并非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而是和城里人一样的水土和阳光,是公平的生存、发展机会。

1.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蚁族”是指留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外来人员群体,他们被有些人当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

B. “蚁族”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就可能成为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

C. “蚁族”的存在,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大都市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

D.大都市和“蚁族”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将“蚁族”看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旨在使“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消失的方案。

B. “蚁族”被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就会使得他们丧失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丧失迅速进入城市“主竞争圈”的捷径。

C.在都市生活中,“蚁族”关注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而不是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

D. “蚁族”是都市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都市必须处理好“蚁族”的生存、发展和大都市社会安定、秩序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蚁族”减少适合居住的房源,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等加以限制,都说明不少人对都市“蚁族”的存在缺乏正确的认识。

B.因为“蚁族”相信自己能够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所以他们反对软硬兼施的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

C.赶走“蚁族”,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因为他们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而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和市容污染。

D. “蚁族”们的都市之梦,是要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所以他们所需的并非仅仅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仍频,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明史·蒋瑶列传》有删节)

注:①疋,同“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    责:索取

B. 微瑶,民且重困                  微:微小

C. 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        称:称赞

D. 帝幸承天,瑶扈从                幸:宠爱

2.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蒋瑶“端亮清介”的一组是(     ) (3分)

①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  ②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

③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    ④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

⑤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  ⑥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

A. ①③⑤      B.②③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蒋瑶认为如果其他局都像内府军器局这样让宦官挤占太多名额,军队的财物就会被大量损耗掉,建议皇帝裁剪人手。

B. 明武宗南巡到扬州,宠臣们索求的东西无所不至。蒋瑶坚持抵制,才使当地百姓免遭受严重损失,因此人们很感激他。

C. 宫殿建成后,皇帝设宴宴请大臣,看见蒋瑶被安排坐在宫殿外面,就让皇亲们移到大殿右面来给蒋瑶让地方。

D. 京城频繁大兴土木,蒋瑶建议招募平民充当劳役,并请示停止那些并不紧急的工程,既增补了人力,又节约了开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3分)

                                                                       

(2)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3分)

                                                                      

 (3)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4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南宋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邓剡被元兵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途经台城(今南京),作了此词。

1.词的上阕两次写到“叶”,有何妙处。(6分)

2.全词以“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作结,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下面的小说(25分)

李延国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一起。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周小波当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提一个具体要求。

B.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C.周小波提出给妈妈看病的请求后,“我”觉得他要求过高,便以打官腔应付。

D.周小波说出事实真相的一瞬间,使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E.“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6分)

3.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4.周小波“滚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后,是否应该如实上报?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章(25分)

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

——韩美林①2006年1月10日在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文化,我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所以今天来讲文化,讲这么一个重要的大事,觉得自己还挺勇敢的,有什么就讲什么吧。

21世纪中国应有一个怎样的形象?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

中华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王国、古印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都消失了,唯独一个中华民族灭不了,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如果我们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美德的民族,我们的文明能传承下来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我们的一位体操队员李月久,团体比赛的第一个项目单杠,一上场抓杠的时候,就磕掉了四颗牙齿,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整套动作,落地时纹丝不动,9.9分,满嘴鲜血啊。我们国家的教练都跑过来安慰这个孩子,美国的医生过来急救。伤口刚清理一下,第二轮双杠又开始了,一位运动员受伤,五个人少了一个,冠军肯定是没了,领队急得不得了。受了伤的李月久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示意让自己上场。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又上了双杠,动作干净、漂亮,落地又是纹丝不动。底下的观众拼命鼓掌,鼓着鼓着掌声没了,大家都哭了,原来,看到这个孩子的脸都让血给糊住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具体的中华民族!

这样一个1.50米的孩子,就这么带着一股冲劲上场。这时候,你看着他不再是1.50米的孩子,他就是个1.80米的铁骨铮铮的汉子,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可是,让我们看看,现在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们大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查字典,就是这些字典,教孩子的是什么?我来给大家念两段:

“老虎,野兽名,毛黄褐色,有条纹,性凶猛,能吃人和兽类。”把人和兽类对比起来了啊。

还有一个字典里这么写:“虎,皮毛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垫,肉可以吃,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入药。”就知道吃!

大家想想,这就是我们的字典,这怎么教育孩子?他们能有文化吗?

有一个词,我们现在常常提到---全球化。在全球化下,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把孩子们整得都不认识中国漫画是什么了,都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底蕴在哪里了。

这次我们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有人给我提意见了,说韩美林不时尚。不时尚就是不“日本动漫”,不“美国动漫”,因为我们天天在看他们的动漫。

中国的布老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中国人自己的电影,都到哪里去了?中国的大片,怎么出洋相,怎么给外国人看,在外面还得大奖,回来还成了英雄。文化都到这个程度了,难道我们还不反思吗? 今天说了很多,也许大家会笑,可我觉得很沉重,我说的这些就是没有文化的现象呀!

学术界也这样。上了美术学院一年级,就留着长头发,留着小胡子,那个丑就甭提了!难怪有人说我们搞美术的,“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

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魅力,艺术素养的魅力是相当大的。大家都知道卡拉扬②,他双手一举起来,一头银白头发抖动,美啊,都能让人鼻子冒汗。为什么?那真是一位大家,是逼人的气质!

大学毕业不一定有文化,文盲也不一定没有文化,文化是一种升华的东西,绝对不是那些表面文章。

我们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思想,就应该对我们世界有点责任,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本文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注】①韩美林:国家一级美术师。本文是2006年1月10日在上海第三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辞。②卡拉扬:奥地利人,20世纪世界著名指挥大师。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演讲者在开场白中自爆“只是个初中才上了三个月的人”,这种入题方式虽然真诚、直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演讲的说服力。

B.演讲者并没有引经据典的阐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凭借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结合当今的文化现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C.本篇演讲运用例证法来证明观点,阐发道理。如李月久在开赛即受伤的情况下,坚持比完团体赛,以及著名指挥家卡拉扬逼人的气质等。

D. 演讲者针对当今的不良文化现象,发出的“21世纪的中国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得衰落下去”的振臂呐喊,可谓振聋发聩。

E.演讲者以国家体操队李月久为例,目的是用生动的事实来激发听众的爱国之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演讲要有清晰严谨的思路,请概括出本篇演讲词的基本思路。(6分)

3.演讲者列举了哪些反面例子,各揭示了哪些不良文化现象?(6分)

4.一个只“上了三个月初中”的美术大师,他的演讲却能妙趣横生,魅力十足,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他演讲成功的秘诀。(8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B.我们要善于正视自己,敢于解剖自己,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把错误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C.大连政府官员不无自豪地称之为奇迹,但笔者以为这仅仅是不幸中的万幸,“7·16”漏油事件对大连更像是一场噩梦,任何弹冠相庆的举措都显得浅薄。

D.水价上调是近期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在听证会上,供水企业只说亏损,对水价构成始终三缄其口,这让人们大为不满。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陶文钊表示,在奥巴马政府看来,目前东亚力量失衡,美国希望重启“东亚平衡”,以期在日趋重要的东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B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时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C.卢浮宫、白金汉宫等世界著名宫殿见证了帝国的兴衰和文明的构建,它们以固态的建筑、雕刻、绘画、艺术等诉说着流动的历史与文化。

D.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广州海心沙岛隆重举行,各大报纸对亚运会开幕式在显著位置作了详细报道。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由北向南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便到了“贵妃池”建筑群。

②湖面平如明镜,亭台倒影,垂柳拂岸。

③下午,我们来到华清池,只见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

④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穿过龙墙便是九龙湖。

⑤进了大门就看见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分列左右。

⑥湖东岸是宜春殿,西岸是九曲回廊,北岸是以飞霜殿为主体的三座建筑,沉香殿和宜春殿东西相对。

A.①③⑤⑥②④     B.③⑤①④②⑥    C.①③⑤⑥④②      D.③⑤④②⑥①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虚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5分)

倔强自重,清高狂狷,执着于真理,不屈服于权贵,      会使文人们人世坎坷,清贫困窘,         失去宝贵生命,        却能让他们特立独行,坚守原则,保持人格尊严。想想看,胡铨、季羡林之所以让人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他们的道德文章,博学多才,         包括他们傲骨铮铮,“又臭又硬”的倔脾气吗?

答:①             ②            ③            ④            ⑤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仿照下面的句子,从“歌”“酒”“书”中任选话题,写一段话,表达一种积极地人生态度。(6分)

人生路似茶,走在路上切莫忘:莫忘那龙井般时鲜清幽的淡,莫忘那碧螺春般幽中蕴香的闲,莫忘那铁观音般清澈香郁的厚……

人生路似       ,走在路上切莫忘: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

有一半是“比”死的。

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下级丫头麝月、小红、芳官在宝玉面前争宠,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她的拌嘴吵架、争强好胜,多源于这种比较。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

但“比”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比,展现了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雄姿;比,展示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场上学子的风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或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