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简单 | |
|
将下列句子空缺(横线)处补充完整(10分) ① 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④ _________________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⑨ 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
|
|
| 2.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①其爪以沈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注:①揃:剪。 1.下列各组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齐事秦昭王 事:侍奉 B.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将:带领 C.求其罪过 求:追求 D.其势足以倍畔 倍畔:背叛 2.下列各组中全都表现蒙恬对秦的“忠信”的一组是( )C ① 攻齐,大破之 ② 北逐戎狄,收河南 ③ 筑长城,延袤万余里 ④ 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 ⑤ 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自知必死而守义 ⑥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3.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后来因为战功显赫,得到始皇的信任。 B.蒙恬和他的弟弟因为赵高设计陷害,最终蒙冤丧命。 C.蒙恬向秦二世使者解释自己的冤情,表明自己的忠心,但使者并不为所动。 D.蒙恬的死说明了秦朝的统治已经非常的黑暗,蒙恬太过于愚忠了
|
|
| 3. 难度:简单 | |
|
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⑵ 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
|
| 4.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⑴ 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3分) ⑵ 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3分)
|
|
| 5. 难度:简单 | |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宝玉神志不清,贾府决定给宝玉娶亲冲喜。袭人得知是宝钗要做宝二奶奶,怕宝玉承受不了,便把宝玉和黛玉交往的情形告诉了王夫人。贾府感到为难,王熙凤献了个掉包儿计,在贾府公开宣扬宝玉要娶黛玉。洞房之夜宝玉虽然不太高兴,但婚后身体还是逐渐恢复过来。 B.这一天,秋雨淅沥,黛玉寂寞伤感。宝玉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前来看望她。黛玉笑他像个渔翁。宝玉见她喜欢,就说要弄一套送她。黛玉笑着说,我戴上不成了渔婆了嘛。说完了,一想自己刚说他是渔翁,自己是渔婆,便羞得脸也飞红了 C.薛宝钗待人处事,有时会显出很深的城府。有年芒种,姐妹们在园内玩耍,薛宝钗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小红给芸儿私传信物。她就故意说是在找林黛玉,“金蝉脱壳”,使小红不怀疑她。 D.王熙凤小产,身子病弱,交与探春、黛玉、李纨三人理家,比凤姐在时还厉害。赶上邢夫人兄弟死了,探春公私分明,不为亲人多给银子,引得邢夫人大怒。之后裁度众人月例,把园子包给众仆妇,引得众人交口称赞,探春的理家理念得到了具体实施。 E.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说要是黛玉“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恰黛玉听见,很是宽慰。后因黛玉讽刺宝玉,宝玉气急,经黛玉道歉,宝玉说“你放心!”黛玉故作不懂,宝玉刚要解释,黛玉说“你的话我都知道了”。之后,宝玉把赶来送扇子的袭人误作黛玉,并说睡里梦里都忘不了你之类的话。
|
|
| 6. 难度:简单 | |
|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⑴《红楼梦》中,黛玉死后人们都不敢把她的死讯告诉宝玉,是谁首先把这事告诉宝玉的,这人为什么这样做,结果如何? ⑵《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的手段毒辣是出了名的,在“计害尤二姐”一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你简述这一故事情节。
|
|
| 7.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 注: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抄袭,剽窃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3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
| 8.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徽州文化 ①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②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③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学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④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庭、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的某些端倪。 ⑥徽州文化正是以 、 、 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1.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徽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B.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冲突,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C.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学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突破。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3.根据原文中2-5段的内容提示,归纳出第六段横线处应填的徽州文化的“三大基本内核”。(3分)
|
|
| 9.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晒月亮 ①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寺,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了,大约一千五百来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竹林里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位唐人写进了诗歌。诗歌的特点是现在还非常动人和流行。这首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寺壁上拓刻着这首诗,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颠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②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午睡醒来,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绝不随着时间线性消失。常建的诗是美丽的,愈看愈感到心旌摇摇,悟入清空。米芾的字是美丽的,诡异憨厚怎么也掩不住任性颠狂。美丽是不老的,唐诗不老,宋字不老,因而一千五百岁的兴福寺也永远不会老。 ③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的引领我们。原来,每个人都有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染污而显自性。法师侃侃征引《法苑珠林》、《五灯会元》,我虽不能“顿悟”,却分明感到庄严和净化。南来北往,到过的寺庙不少,觉得哪座寺庙也没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密密竹林,苍苍古木,在在透着禅意 ④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慢步。看风中低语的大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绿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窠。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一仰头,参天古柏的缝隙间晃出兴福寺的月亮,小小一弯冷月,朦朦胧胧。 ⑤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我在新疆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狈的是天明之后灰烬残酒。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等待再一次的缘分,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 1.对这篇散文的下述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篇首借鉴“顶真”修辞,语句行云流水。 B.本文中作者引用常建的诗、米芾的字、慧云的禅经、兴福寺的月亮等,漾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C.虽然“感到庄严和净化”,却“不能‘顿悟’”,传达出淡淡的遗憾。 D.第四段所“看”的景物的组合暗示了作者午夜慢步而归,构思巧而隐。 E.文末写到新疆的月亮,手法上属于“正衬”。 2.(1)“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有哪两层含义?(2分) ① ② (2)“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是什么意思?(2分)
3.写出作者笔下兴福寺的三个特点(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6分)
|
|
| 10. 难度:简单 | |
|
将下面一段话压缩并改写成一个单句,使其准确而又最简明地表述出原意。不超过25个字(含标点)。(3分) 荔枝壳上的裂片,有的品种小些,有的品种密些,有的品种大些,有的品种疏些,荔枝壳裂片上的峰,有的品种平些,有的品种尖些,情况并不是一样的,这是由于品种不同所造成的
|
|
| 11.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下面的问题(7分) 2008年12月27日,战火降临加沙,以色列战机的子弹锋利无比,炸出的伤痕和鲜血,比任何事情都让人惊慌失措。这不是这块土地第一次遭遇子弹,自然更不是苦难的开始。混乱、封锁、空袭,这几乎可以概括加沙人十几年来的生活。他们只想简单生活,却完全身不由己,他们有理由怨恨以色列。同样,面对哈马斯的火箭弹,以色列普通居民也提心吊胆,他们对于哈马斯的厌恶也情有可原。几个普通的加沙人和以色列人的故事,组合起来仿佛一个巨大的问号——和平在哪里? (1)请为本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1分)
(2)请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对本则新闻所涉及的内容加以评论(不少于100字)(5分)
|
|
| 12. 难度:简单 | |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只陌生的蜗牛在某个路口相遇了,它们彼此碰了碰触角,互致问候,然后继续向前爬去。但不幸的是它俩拥有了相同的想法:对方这么急着朝我来过的路爬去,肯定有什么事,一定是那路上有许多宝贝我没发现。这样想着,两只蜗牛便同时折转头,朝来路爬去。在同一个路口,两只蜗牛又相遇了,它们又彼此友好地碰了碰触角,各自继续往前爬去。忙碌了一辈子的蜗牛不知不觉中又爬回了起点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