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年湖南祁阳一中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糙(cāo)米      衣钵(bō)      豆豉(chǐ)     提纲挈(qiè)领

B.兴盛(shèng)    畜(xù)牲      狼藉(jí)      乳臭(xiù)未干

C.起哄(hǒng)     渐(jiàn)染        倔强(jiàng)       曲高和(hè)寡

D.吮(shǔn)吸     忖(cǔn)度     泥泞(nìng)        岸芷汀(dīng)兰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注视着那面永不褪色的军旗,应邀参加仪式的退役老兵无不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B.备受海内外关注的西夏3号陵园建筑遗迹考古发掘工作又获得重大收获,保存至今的西夏建筑遗迹寥若辰星,而任何一处西夏遗迹都被学术界珍视。

C.有的研究者学术行为不端,急功近利,出现学术浮噪病,存在着科研的“低水平重复现象”,有的文章追风应时,人云亦云;有的文章东拼西凑,了无新意。

D.她走路的时候有一点向前哈着腰,脸上的每条皱纹都被脂粉腻死了,远看是平滑的,近了就惨不忍睹,枯黄的头发随着身形左右晃动,仿佛赢弱的螳螂顶着一团蓑草。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中国足球为什么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不能走向世界?个中委屈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

B.目前,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下滑趋势,中央采取了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这是十分正确的。

C.中国当代艺术有某种哗众取宠的特征,大量的作品,虽然在短期内或许会成为市场的热点,形成一段时间的行情,但是从本质上是一文不名的。

D.由于楼盘前临碧水背依青山,环境十分优美,发售第一天便十室九空,销售场面十分火爆。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建民指出,“黄金周”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中国人休假问题,只是当时国家为拉动内需而匆忙出台的替代措施。

B.《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对加快教育规模和速度、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C.劳务派遣的无序,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造成了冲击,使职工就业稳定、同工同酬等权利无法得到保障,不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用工关系。

D.暑假期间,学校组织的采风小组深入到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搜集了近七百万字的民间故事,还采录了七百余首情歌和少量民歌。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填入下面语段中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到了祝融峰顶,所谓“山高人为峰”,景象更为不同。俯视群山万壑,只得青峰点点,浮沉烟云之间,似海中孤岛,似田间青螺,                         。时有轻烟,                        ,那么轻盈,那么透明,在清澈的碧空映衬下,如于云海酣梦中呼出的轻轻的气息。

A.依稀巨鲸浮出水面,又如蛟龙翻腾云海/一丝丝,一片片,在云海之上欲飘欲飞

B.依稀蛟龙浮出水面,又如巨鲸翻腾云海/一缕缕,一片片,在云海之上欲飘欲飞

C.依稀蛟龙浮出水面,又如巨鲸翻腾云海/一缕缕,一股股,在云海之上奔腾翻跃

D.依稀巨鲸浮出水面,又如蛟龙翻腾云海/一丝丝,一片片,在云海之上奔腾翻跃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就亭记

(清) 施闰章

    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地故硗啬,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乎阁皂。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一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为就其地而不劳也。

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然或逼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阒焉若穷山荒野。余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盘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顷岁军兴,征求络绎,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聊试登斯亭焉,悠然户庭,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青葱,莫不变气象、穷妍巧,戛胸拂睫,辐辏于栏槛之内,盖若江山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

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注①临江:今江西清江,时施闰章以江西参议驻此。②阁皂:山名,在临江。③盘礴:即箕坐,叉开腿坐,此指不拘礼仪。

【小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               引领:伸长脖子

B.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     餍:厌恶,讨厌

C.厥位东南,日月先至                         厥:其,指就亭

D.古之士大夫出官在外,类得引山水自娱         类:大都

【小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小题】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从游观之地难得引出建就亭之意,接着写就亭的形势和建筑经过。

B.文章布局平稳而有变化。第二段没有紧续第一段来写登临就亭所见之景以及游观之乐,而是宕开一笔,泛论士大夫寄情山水之难,来反衬下文自己得自就亭的山水之乐。

C.最后一段是第三段意思的补充和深化,以谦逊之语结束,话委婉而有余韵。

D.本文描述生动形象,议论深刻独到,体现出奔放而不失含蓄,华丽而不失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古代“记”类文中的佳作。

【小题】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

   遂 治 其 芜 秽 作 竹 亭 其 上 列 植 花 木 又 视 其 屋 角 之 障 吾 目 者 去 之 命 曰 就 亭 为 就 其 地 而 不 劳 也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乎阁皂也

译文:                                                                (3分)

(2) 余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

译文:                                                                (3分)

(3)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译文:                                                                (4分)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⑴这首诗叙写作者拜访友人别墅的过程,其中暗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

⑵本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可诗歌中别墅和友人一直没有出现,这样写是否偏离题意?为什么?(4分)

答: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古诗文默写。(6分)

(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蓉》)

(2)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声声慢》)

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艺术创作的形与神

刘海涛

    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文论史上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一对审美范畴,它已成为汉民族写意文艺的科学总结,成为指导民族的艺术家们从事创作的一面美学旗帜。

    ②什么是艺术的形和神?在艺术创作中如何通过形似来达到神似?有研究者指出:“形似应当指表现事物的外形或现象的真实。”“神似是要指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于艺术形象的客观性本质来说,表现事物的现象真实是形似,本质真实是神似。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概括出艺术形象的主观本质,即艺术家主观的神——艺术家独特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艺术形象的神似,正是在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土壤上孕育成熟的。

    ③宋代画论家邓椿说:“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邓椿是说,山水花鸟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是人的神,动人的意趣和活泼的生命力是动植物的神,由季节、气候的变化带来的不同的特征和那令人神往的境界则是山水的神。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在论述客观事物如何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时曾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马克思强调的是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对形成客体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只有当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性特征被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所浸染,被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所烛照,即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才能被艺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④艺术形象的神离不开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它只能产生于客观事物的神和艺术家的神的统一之中。这个道理,在古代理论家的思想中,也有过比较深入、细致的论述。

    ⑤最早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顾恺之就曾讲:“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是说,要画出人物、山水、狗马的神,必须通过迁想,才能妙得。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入人物、山水、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的神。顾恺之同时又讲到作画要“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这个“神仪”就是指人物通过外表而体现出来的精神特点,而“神仪”的产生是必须“在心”,这就是人物的精神必须进入艺术家的“心”,必须通过艺术家主观情感的酝酿,把艺术家对人物个性特点的理解和评价,渗透进人物形象,这样才能“手称其目”,把心中酝酿成熟的人物形象特征通过艺术手段完美地描画出来。

    ⑥作画离不开艺术家的主观情趣和思想,写诗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家主观的情感和理想。王昌龄说:“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作诗也要突出神似,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才能真正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神,这才能得到诗人梦寐以求的诗之极——“入神”。

    ⑦无论是顾恺之的“迁想妙得”“神仪在心”,还是王昌龄的“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涉及的都是艺术家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问题,都是一个“心物相融”而产生艺术形象的神似的问题。这些论述虽然还显得简略、含糊,对于艺术家的“心”究竟怎样同化描写对象还未深入展开阐述,但这些闪光的艺术思想,照亮的正是艺术的真正道路。

(选自《主体研究与文体批评》,新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的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就能被艺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B.“以形写神”的艺术理论最早是由顾恺之明确提出来的。

C.诗歌的“入神”要建立在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的基础上。

D.顾恺之与王昌龄的艺术思想虽然都还不够完善,但它们在艺术创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题】下面各项中提及的“神”的内涵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B.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入人物、山水、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的神。

C.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

D.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小题】作者认为,怎样的艺术作品才是“形神兼备”的作品?(6分)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雪野无尘

勾长吉

①雪落下来,雪落在鱼儿山,雪落在草原。先是一片一片的落,后来就是一群一群的了。那么多的雪落在地上,像密密麻麻的鸟。我不敢弄出动静,我怕它们会轰的一声起飞,再无踪影。

  ②多么轻盈,仿佛舞蹈着的少女。雪花有着色彩和飞翔的记忆。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依次点燃炉火、灯盏,隐去冰河、麦场,把每一条路都收进草原的梦里。

  ③草原的雪是累积的,一场雪落了,不化,又一场雪落了,还是不化,雪上加雪,就像一个人内心的爱,越积越深。

  ④其实,草原的降水量并不大,一冬也没有几场雪,但风领着雪到处乱跑,给人的感觉好像天天都在下雪。风是“白毛风”。白毛风刮起的时候,天地间一片混沌。它尖利地呼啸着,甩出大量的雪粉,打得草原晕头转向,打得人睁不开眼睛,打得小鸟惊慌逃窜。

  ⑤没风的时候,统治草原的是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一切都被冻僵,一切都趋向简洁。天地间只有两种颜色,小小的黑是一片树,以及树上的乌鸦,无边的白是茫茫的雪野。

  ⑥阳光明亮的日子,我喜欢一个人去远离村路的雪野游荡。雪野空廓,除了偶尔遇到那个牧羊的老人,几乎看不见人影。草原上已经没有草可吃了,羊群整天被关进暖圈,只在晴好的天气才出来遛一遛。老人没有家,亦无儿女。在草原放羊几十年。他还是穿着那件一成不变的羊皮袄,狐狸皮帽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和秋天时相比,他唯一的变化是胡子更白了,不知是哈气结的霜,还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羊群基本不需要管理,老人拄着羊铲一动不动地站着,像谁随手堆的一个雪人,又像一棵了无牵挂的树。

  ⑦在草原,谁活着都不容易,特别是冬天。旱獭躲在洞里冬眠,田鼠靠秋天储存的一点儿食物过冬。最苦的还是那些不会冬眠、又没有积蓄的小鸟和野兔们。雪地上找不到一片可以觅食的泥土,成群的麻雀聚在草垛树梢,饿得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而野兔只有扒开厚厚的雪层,才能刨到充饥的草根儿。

  ⑧和我一起走过雪野的,还有学校的几位同事,我曾经多次去他们家做客。他们是当地的“土著”,家就在附近的村庄,近的五六里,远的一二十里。家里有妻儿老小和牲畜需要照料,所以他们几乎天天回去。他们大都是民办教师出身,许多年后终于转正,家里种着地,又有一份固定的工资收入,让乡邻们羡慕不已。他们也很满足,凭一辆自行车,在“白毛风”中躬身前行,似乎他们从来不觉得冷,每天一个往返,乐此不疲。

  ⑨外界的寒冷算不了什么,一个心中生火的人,寒冷是奈何不了他的,可怕的是内心的寒冷。我终于明白了,牧羊老人之所以一年四季裹着一件羊皮袄,是因为他的心已经结冰了,岁月的风寒堆积在骨头里,夏天的太阳,冬天的炉火,都不能驱散他心里的冷。

  ⑩吱吱呀呀穿过雪野的是卖粮的牛车。“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笸箩熬一锅。”农民们广种薄收,卖粮标志着又一轮辛劳的结束,也是对辛劳的年终结算。但真是奇怪了,粮食值钱时,一定是歉收的年头,终于盼来了一个丰年,则粮食一准掉价。雪野茫然无边,一辆辆牛车缓缓前行,拉走的是麦子和胡麻,拉回的是苦涩与无奈。

  ⑾于是,农闲时,年轻力壮的纷纷外出打工。待几场大雪下过之后,打工的便开始陆续返回。他们在小镇下车,然后换乘前来接站的自家的牛车,一路把欢声笑语撒在冷寂的雪野。虽然工钱总被拖欠、克扣,但老老少少能换上一身崭新的衣裳,明年开春的化肥也有了着落,不用算,肯定比在家猫冬强。

  ⑿脚踩着这久别的雪地,心里就觉得踏实。守着几麻袋种子,总得把牛粪火生得旺旺的。就快过年了,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大红的灯笼挂起来,滚热的酒杯端起来,冰天雪地的草原就有了热腾腾的气氛,这日子也就得以红红火火地持续下去。

  ⒀雪夜无尘,喧嚣归于宁静,草原上只有雪落的声音。我们是雪的一部分,卑微而干净,风命令我们变轻,再变轻。

  ⒁艰辛不是屈辱,艰辛不过是岁月的灰烬。这酒杯已举过了生活的高度,该去的终会离去,该来的必将到来。在雪花温暖大地的午夜,我失散多年的好妹妹,将打马而归。雪愈合了一切伤痕,雪一停,我们的日子就完美得不露一丝缝隙。

  ⒂广大的草原,如果我的苦难不及你的疼痛,那就算不上苦难;如果我的爱超过了你的宽度,那一定不仅仅是我的一己私情。对于我,一片雪花和一个春天具有同等的分量。雪落下来,雪加厚了夜晚,像你的女儿,我的新娘,美得俗气,美得纯洁,她已经高于屋顶,却难以上升到天堂。                (选自《散文中国》,有删改)

【小题】揣摩词语或语句在语境中的含意。(4分)

①结尾说:“雪落下来,雪加厚了夜晚,像你的女儿,我的新娘,美得俗气,美得纯洁,她已经高于屋顶,却难以上升到天堂。”句中“俗气”一词的含义是

②文中说:“我们是雪的一部分,卑微而干净,风命令我们变轻,再变轻。”作者运用修辞,表意含蓄。换用明快的语言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是

【小题】赏析文中语句。(6分)

①我不敢弄出动静,我怕它们会轰的一声起飞,再无踪影。

②老人拄着羊铲一动不动地站着,像谁随手堆的一个雪人,又像一棵了无牵挂的树。

【小题】文章的①—⑤自然段详细描写雪野,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8分)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柏林

[美]  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索地嗤笑起来。那位老兵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注:选自《外国微型小说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老兵的话讲完后,“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由此可以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答: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12月21时24分,新华社发表了温总理致新华社总编室的更正信。全文如下:

新华社总编室:

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

                                         温家宝

                              二00九年 十月十二日

对照原文,温总理的“更正信”仅更正“3”字,即将“火山岩”更正为“变质岩”,并就“岩浆岩”作了注解。可以断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发表后,温总理又认认真真地阅读了全文,否则他是难以发现其中的错误的。

读了这则消息之后,你有何感想,请谈一谈,150字左右。

答: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天,一位记者在登山的时候看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她正背着一个小男孩在朝山上走去。小女孩的脸上满是汗,衣裳湿透了。

记者问:你背的是谁呀?

小女孩说:我弟弟。

记者又问:你的弟弟有三十多斤吧?你能把他背上去吗?

小女孩说:当然能!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的弟弟。

上述材料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呢?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

【解析】小女孩说:当然能!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的弟弟。这句话是立意的关键。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析】
第一,促使她背上去的,是亲情,是爱。因此,可以从歌颂“亲情”或“爱”的角度立意。第二,她必须把弟弟背上去,因为她担负着照顾弟弟的责任。因此,也可以从“责任”这个角度立意。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