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年吉林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文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 “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它们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失去原有的形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保护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的纯洁美!

1.下列有关“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文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上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失去原有的形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与“原生态”是冲突的,不利于原生态的发展。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可能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毕士安见而器之。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知长洲县。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二年,太宗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未几,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诏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商州团练副使。四年,召拜左正言,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太祖)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继迁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及出滁,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移知扬州。真宗即位,迁秩刑部,会诏求直言,禹偁上疏言五事,疏奏,召还,复知制诰。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后知黄州。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遣内侍乘驲劳问,醮禳之,询日官,云:“守土者当其咎。”上惜禹偁才,是日命徙蕲州。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节选自《宋史·王禹偁传》)

【注】①反坐:对诬告者处以刑罚。 

②梓宫:皇帝或皇后的棺材。

③驲(rì):古代驿站用的马车。

④醮禳(jiào rá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毕士安见而器之             器:器重

    B.召禹偁,赋诗立就                就:完成

    C.尝作《三黜赋》以见志            见:表现,表明

    D.禹偁上表谢                      谢:推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禹偁“直躬行道”性格的一组是(3分)       (    )

    ①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

    ②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

    ③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

    ④闽人郑褒徒步来谒,禹偁爱其儒雅,为买一马

    ⑤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⑥守土者当其咎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王禹偁在文学上很有才华。他与罗处约互相赋诗唱和,诗文被很多人传诵;皇帝召禹偁赋诗,也对他的诗大加赞美,认为不出一个月此诗即可传遍天下。

    B.王禹偁性格刚直。庐州妖尼道安诬告徐铉,道安应当反坐治罪,但有诏令不对其治罪。王禹偁上疏直言,为徐铉洗刷冤屈,请求判道安的罪,因此被贬。

    C.王禹偁遇事敢于发言。宋太祖的孝章皇后去世后,棺材被移放在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衣衫不整,穿着随便。王禹偁对客人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D.王禹偁勇于承担责任。在出任黄州知州时,境内有灾异之事,王禹偁亲笔写奏章,引用《洪范传》来自警,并检举自己的过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言买马亏价者,太宗曰:“彼能却继迁五十马,顾肯亏一马价哉?”

                                                                                                                                                      

(2)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浣  溪  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自指。

1.这首词上阕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用意是什么? (6分)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 (5分)

 

四、名句默写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2)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3)可惜流年,          ,树犹如此!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5分)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

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1942年9月8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

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总共l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

    C.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

    E.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直阅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都有借鉴价值。

   (2)“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6分)

   (3)为什么说钱穆“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请简要概括。(6分)

   (4)有人称钱穆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师”的认识。(8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毗临    既往不咎    请帖(tiě)     拾(shè)级而上

    B.精悍    泱泱大国    诤(zhèng)友   汗流浃(jiá)背

    C.疏浚    和颜悦色    重创(chuàng)  曲(qū)尽其妙

    D.涵盖    粲然一笑    瞭(liào)望    咄咄(duō)逼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壹基金这个由影星李连杰创办的公益基金,要离开它已依附着三年的“挂靠”单位——中国红十字会单飞了。

    B.这家企业在危机发生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找理由推脱责任,让本可继续下去的合作,变得很难进行。

    C.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自如自在地发表她的观点,不摆架子而棱角自见,不事喧哗而锋芒难避。

    D.某出版社分册出版了一部散文全集,各册书的颜色、用纸都不统一。对此,责任编辑说:“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但对出版书籍的其他环节,我就望尘莫及了。”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分)                     (    )

    A.“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有道理。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认真的态度,那他将一事无成。”

    B.真正将水“用光”有两种情况:水从游泳池、蓄水池或水塔蒸发,进入大气层;或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水从植物叶面蒸腾到大气层,这两个过程合称为蒸发蒸腾作用。

    C.按照中国医学的传统理论,风作为自然界的“六气”之一(风、寒、暑、湿、燥、

火),只有在气候变化异常、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才可能成为致病的因素。

        D.37岁的邓亚萍9月27日正式入主人民搜索——一个尚处于测试中、非垄断性的官方搜索网站,——并成为正局级官员的消息,着实牵动了众人的神经。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有些老师在收取学杂费、班费时,为防止收到假币,要求学生把姓名写在人民币上,对这种不爱惜人民币的违法行为,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B.具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评判健康的标准。目前,许多都市人正面临着睡眠危机的影响。

    C.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鸟开始选择高楼大厦的顶部,或者选择高压电线杆,甚至教堂的圆顶也成了他们哺育儿女的乐园。

        D.有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因此,节能减排计划能否完成将影响到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及其他政经博弈中的话语权。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指出下面文字中的四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    )

    ①10月16日,上海世博会单日入园观博客流达到103.27万人次,创造了160年世博史上最高单日客流。

    ②对于单日出现的百万客流,世博会组织方已提前建立了相应预案,做好了相应的安排。

    ③有关方面综合世博会客流规律以及团队预约等因素,预计10月23日园区客流将再次超过70万左右人次。

    ④世博会组织者提醒广大游客错峰参观,年老体弱者量力而行。

    ⑤组织者希望游客能安排合理的参观时间,尽量避开周末大客流。

 序号

               修              改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同窗故事》向高三各班同学征集临别赠言。请你拟写一则,要求感情真挚,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相传扁鹊兄弟三人都从医。大哥善于“防患于未然”,把病消灭在萌芽之前,结果病人老是怀疑自己没病,大哥的名字天下不闻;二哥善于把病消灭在萌芽之中,结果闻名乡里;扁鹊善于在人病入膏肓时让人起死回生,结果闻名天下。

以上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