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难度:中等 | |
|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龟(jūn)裂 巢穴 (xué) 伺(sì)机 长歌当(dàng)哭 B.浸渍(zì) 创(chuāng)伤 污垢(gòu) 呱呱(guā)而泣 C.胆怯(què) 逶迤(yí) 老妪(yù) 殒(sǔn)身不恤 D.倔(juè)强 墙垣(huán) 粘(zhān)贴 若合一契(qì)
|
|
| 2.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曼妙的纹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盅惑。 B.此地有崇山竣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殇曲水,列坐其次。 C.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D.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恶恶,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
|
| 3. 难度:中等 | |
|
下列横线处所用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极抱歉的是,由于篇幅的 ,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 ②默默之中,苦难 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③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 ,努力发展传统的生活,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A.限制 磨砺 因势利导 B.控制 磨砺 因地制宜 C.限制 磨钝 因地制宜 D.控制 磨钝 因势利导
|
|
| 4.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和珍等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令人敬佩。 B. 在诗歌朗诵会上,诗人们长歌当哭,沉痛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C.似这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在他眼里是算不了什么的。 D.棋盘上自己的棋子所剩无几,他感到在排兵布阵上捉襟见肘。
|
|
| 5.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09年至今,中国社会经济各项主要运行指标先抑后扬,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回暖和显现强劲增长,在稳定全球经济秩序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专家认为,造成近期空气质量下滑的污染源以本地污染源为主,而不利的天气因素又成为主要诱因,一旦天气条件好转,空气质量也会随着改善。 C.校园文化建设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而制度文化的建设又体现在不断健全和建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 D.通过成都妇女唐福珍的案例以及其他拆迁致死事件,促使中国顶尖大学的5名法学教授作出罕见的公开表态,呼吁改变一向鼓励开发商暴力拆迁的条例。
|
|
| 6. 难度:中等 | |
|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C.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 D.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
| 7. 难度:中等 | |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渔父莞尔而笑 D.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
| 8. 难度:中等 | |
|
选出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 ) 例句:圣人不凝滞于物 A.之二虫又何知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重为乡党所笑
|
|
| 9. 难度:中等 | |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斑纹》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周晓枫的作品,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文末一段“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礼赞之情。 B.司马迁的历史见识,在古代历史学家中堪称绝无仅有,选自《史记》的《报任安书》中作出的关于生之价值与死之意义的思考,突破了前人,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C.《逍遥游》行文挥洒,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D.金圣叹赞为“千古妙文”的《西厢记》是元代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曲词古典优雅,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理想,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
|
| 10. 难度:中等 | |
|
.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大师们都有这样的谨严。请比较下面钱钟书先生在《朱光潜》中的原句和改句中加点的词,简述改句的妙处。(3分) 原句:店主取出嘴里的旱烟袋…… 改句:店主拔出嘴里的旱烟袋……
|
|
| 11. 难度:中等 | |
|
吉祥物,是一届运动会的重要标志,广州亚运会祥物是亚运会形象品牌的重要载体,她体现了东道国、主办城市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吉祥物取名乐羊羊,形象是运动时尚、积极进取的五只羊,分别取名“乐羊羊”“阿祥”“阿和”“阿如”“阿意”。请对下图中广州2010亚运会吉祥物 “乐羊羊”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说。(字数50左右)(4分)
|
|
| 12. 难度:中等 | |
|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走近芦苇 陈所巨 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 ④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是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磐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质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走近芦苇”含义的理解。(3分) 答: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的第③段加以鉴赏。(4分) 答:
3.文章第⑤段中写到“我们同样……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结合全文思考“人生的冬天”指什么?(2分) 答: 4.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是另一番样子。试从“生存环境、作者情感”两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芦苇的不同。(5分) 答:
|
|
| 13.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贬谪 B.然其诗质而实绮 质:质朴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悛:悔改,改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D.今将集而并录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3分) 译: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译:
|
|
| 14.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
|
| 15. 难度:中等 | |
|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父》) (2)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借书满架,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 (4)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5)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6)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司马迁《报任安书》) (7)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9)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10)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
|
| 16. 难度:中等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喜剧演员戴维中学毕业时,他的许多同学都得到了父母给予的新装、甚至汽车等礼物。 可戴维的父亲只把一枚硬币轻轻放在戴维手上,对他说:“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分类广告栏,自己找一个工作,到这个世界闯一闯。”戴维对父亲的做法迷惑不解,但还是照父亲说的去做了。在他事业有成时,他才认识到当初父亲送给了他一件什么样的礼物。戴维感慨地说:“我那些同学得到的只不过是新装或汽车,但是我的父亲给予我的却是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 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想法呢?请以“打开世界的钥匙”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文意自立。 ③文体自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