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2011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选修二)
一、名句默写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20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11)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 (《老子》第六十四章))

(1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老子》第六十四章))

(1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14)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15)故曰:至人无己,                    。(《庄子•逍遥游》)

 

二、选择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词的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喟然(wèi)     揠苗(yà)      葛絺(chī)    强恕(qiáng)

B、皋陶(yáo)     畏葸(xǐ)      数罟(cù)     舞雩(yú)

C、蓍草(qí)      恣睢(suī)     禅让(chán)   畎亩(quǎn)

D、巡狩(shòu)    省敛(shěng)   卜筮(zhì)    蹙頞(è)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耰而不辍    见利思意    举直措枉     屈肱而枕

B、颠沛流离    不奋不启    举一返三    孳孳为善

C、关市之征    法家拂士    道之斯行     不慊于心

D、音声相和    流连荒亡    钻之弥艰     杀身成人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B、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非其鬼而祭之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D、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如其礼乐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为己             学者:求学的人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偷: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

B、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阶:搭梯子

自矜者不长                长:成长

C、义之与比                 比:比较、对比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盈:充满

D、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间:距离、差别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界:限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②博我以文        ③常于几成而败之 

④刑于寡妻         ⑤礼人不答      ⑥贤者亦乐此乎      ⑦欲洁其身  

⑧浴乎沂,风乎舞雩          ⑨味无味

A、①②\⑤⑥⑦\③④⑧⑨       B、①②④⑤\⑥⑦\③⑧\⑨

C、①\②③⑦\④⑤⑧\⑥⑨      D、①⑧\②③\⑦\④⑤\⑥⑨

 

 

三、文学名著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对《复活》中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当聂赫留朵夫说:“不过,这些人确定一点罪也没有啊”,但副典狱长却说:“这些人吗,就算没有吧。不过老百姓都很坏。不严一点是不行的。有些家伙就是不顾死活,不能马虎对待……”(第一部51)

B、聂赫留朵夫的愿望和计划都实现了:农民得到了土地;他自己从土地上所得的收入几乎减少了一半。所有的农民都很感激他。第二天,他直奔火车站,对自己非常满意而且很开心。(第二部2)

C、聂赫留朵夫把土地交给农民的方案跟管家说时,管家笑嘻嘻的,似乎这事他早就想过,现在听到这话很高兴。实际上他根本没听懂,他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人人都巴不得损人利己。(第二部6)

D、在第一次相见时,聂赫留朵夫很心寒地看出来,卡秋莎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现在的玛丝洛娃,这使他又吃惊又害怕。(第一部44)

 

 

 

四、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2)不习乎?”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段中强调的个人修养是“自省”,你认为这种方法对于现代人有何启迪?(3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释】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   ②暴:公开介绍。    ③而:如果。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此心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伟大如尧。                 

C、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2.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五、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谤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①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

注释:①宰我,孔子的弟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穷困,困窘

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有幸见爱,无幸见恶             见行而从之者也

B、见君不见其从政者               不维其行,不识其过

C、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始吾望儒而贵之

D、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       非人不得其故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2)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

 

 

 

六、其他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请简述聂赫留朵夫在去彼得堡前对自己的土地进行的两次处理。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究竟什么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人,多数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孔子本身也常说:“夏礼,吾能言之,桤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等。另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又主张以礼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一再强调“克己复礼”等。

  从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论证似乎确实可以说明“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几点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么我们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时所依据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而不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哪些思想,因为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论证都是一纸空文,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如《左传》中有这么几段记载:“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办学,告诫学生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大多均可以从前人思想中窥见一斑,并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其思想核心。

   通观《论语》,我们发现“仁”在书中出现的频数最多,达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足以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另外,在《左传》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其实,孔子讲“仁”,非单讲伦理道德中的“仁”,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而正是这种升华使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即一种新的治国学说。而这种学说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没有明确反映的,所以可谓前无古人。既然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自然可以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1.“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这句话中的“那些观点”指的是哪些观点?(3分)

2.如何理解“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这句话?(3分)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思想家?他认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其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3分)

4.作者认为在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3分)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云雀看见麻雀整天在枝头跳来跳去,问:“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说:“我飞得够高了,你看公鸡。”

云雀又问公鸡同样的问题,公鸡说:“我怎么飞得不高呢,你看癞蛤蟆。”

后来云雀问雄鹰:“你为什么飞得这么高?”,雄鹰说:“我飞得不高,我离蓝天还远呢。”

请以“高度”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字以上。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