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东北三校2010届高三二模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以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关“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

       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

       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

       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

       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

       们不得而知。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

       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

       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

       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

       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恒子,恒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恒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关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恒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恒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要以亡人国也。”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恒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方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失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也!”二子及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ǔ):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这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主不备,必至矣                     难:灾难、灾祸

    B.智伯不,絺疵请使于齐               悛:悔改

    C.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也       伤:妨碍

    D.使使者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归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 (3分)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智伯向韩康子、魏恒子、赵襄子索要土地,三家君主表现截然不同,生动地凸显了

       三人性格的不同。

    B.段规和任章的劝说之辞,均能抓住智伯的性别弱点,分析了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保全了各自的君主。

    C.絺疵是一个关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的难得人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用,后来自

       请出使齐国。

    D.智伯无故索要土地,不听臣下劝谏,突出地表现了他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6分)

                                                                              

                                                                              

(2)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2题。

喜迁莺  晓行

刘一止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飘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这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注:①悄:宋人口语,简直的意思。②一成:宋江人口语,一点点地,渐渐地。

1.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表现“晓行”,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新来还恶”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1)造化钟神秀,                            ,决眦人归鸟。(杜甫《望岳》)

(2)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作答时,将所选题号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前的方括号内。

 

五、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农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往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饮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缷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至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中的“我”,是母亲,也是女儿。长长的牵引的目光中,那渐行渐远的背影,蕴

       积着的是目送者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

    B.文章构思精巧,形散“神”不散。在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的情感历程。

       在这些深情的目送中,向人们展示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依恋。

    C.“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

       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话揭示了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终点必联系另一个起点。

    D.文章全部采取了写实的手法,记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几段情景,作者于其中做最深

       刻的思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

    E.本文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并将其上

       升为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与关怀。

(2)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3)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散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你认为《目送》与《背影》的主题意蕴相同吗?请深入探究。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俄罗斯之狼

余杰

    ①许广平在她的回忆录中曾写道:“他(鲁迅)有时,至少或者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的狼,跑到草地去舔干自己的伤口。”在俄罗斯作家中也有这样一匹孤独的“狼”,他就是《大师和玛加丽塔》的作者布尔加科夫。他于1931年给斯大林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在苏联俄罗斯文学的广阔原野上,我是唯一的一只文学之狼。有人劝我在狼皮上涂点颜色,这是个愚不可及的劝告。涂上颜色的狼也罢,剪去狼毛的狼也罢,怎么也不像一只狗。”

    ②布尔加科夫的面容消瘦、眼睛近视、文质彬彬、气态闲雅,从表面看怎么也不像一匹“狼”。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1923年他开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卫军》,1924年脱稿。然后,一直到42年以后这部作品才在俄罗斯本土出版,这时,作家已逝世26年之久。从普希金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就有从军的传统,但是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国际、国内战争频繁,军队由荣誉的象征变为血腥的代名词,加入军队,除了屠杀与被屠杀以外没有别的选择。战争无所不在,战争已知内化到参与者和他们亲人的精神生活中。对于这些,布尔加科夫保持了外在于伟大历史之外的个人叙事。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人都是被胁裹者。

    ③1926年,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突然搜查了布尔加科夫的住处,没收了小说《狗心》的手稿和他的日记。从此,他开始受到漫长的批判和封杀,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然而,他挺往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其中有三部只要他按照当局的意思作修改,就能获得出版或上演,但是他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是无法理【解析】
为何不作一点妥协呢?猫和狼是没有共同的逻辑的。布尔加科夫的不被理解,正如鲁迅的不被理解一样。布尔加科夫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

    ④1937年,斯大林对文艺界的清洗达到了一个高潮,先是对肖斯塔科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布尔加科夫等第一流的艺术大师进行严厉的批判,然后将中央主管文化的领导人,也就是迫害大师们的打手们送进集中营。当局邀请布尔加科夫参加一次对作协前领导的批判会,布尔加科夫坚决地拒绝了:“我不会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这一立场,是对迫害本身的蔑视和反抗。布尔加科夫看到:“人的本性只有通过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恐怖、强制和各种各样的暴行,都无济于事。”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加丽塔》则对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善恶之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超越性。他是在绝望中为绝望而写作,在灾难中为灾难而写作,在痛苦中为痛苦而写作。可以说,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的鲁迅”。

    ⑤布尔加科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39年,写了一本关于斯大林青年时代的剧本《巴统》。这件事让他颇受诟病,因为与他一生的立身行事在相径庭,所以后人把它当作“一个猜不透的谜”。我想,布尔加科夫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心态是极为复杂的,他既想通过这个剧本获得生存的权利,又不想让它成为纯粹的献媚之作。他在两极挣扎着,却找不到一个自己的立足点。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现实中的魔鬼比他小说中的魔鬼要残暴得多。

    ⑥1940年3月10日,布尔加科夫贫病交加地死去,年仅49岁。一匹离群索居的狼闭上了冷观世界的眼睛。

    ⑦而小猫小狗们依然欢快地蹦跳着。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布尔加科夫无声无息地从世界文坛上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直到他逝世26年之后,

       他的作品《白卫军》才出版,他终于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大师,在俄罗斯获得了崇高

       的声誉。

    B.能够坚守这样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处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

       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说明布尔加科夫有着正直、坚韧的天性,保持了一种

       优秀、高贵、有尊严的不被某些中国作家理解的文化人格。

    C.布尔加科夫不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是对迫害者本身的蔑视,因为他认为只有通过

       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迫害者,使用强制手段和暴行无济于事。

    D.作者认为面对迫害,布尔加科夫没有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在生命的最

       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作为一个思想者,他没有被历史扭曲和吞噬。

    E.本文通过对布尔加科夫一生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以及其为人的记述,高度赞扬了一

       个伟大作家不屈的人格,批判了时下一些中国作家的媚骨及追名逐利的思想。

(2)作为“俄罗斯之狼”的布加科夫,他的“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3)文章在表现布尔加科夫时,写到“鲁迅”和“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作”,有什么用?(6分)

 

 

(4)作者是如何理解布尔加科夫创作《巴统》时的复杂心态的?你是否认同布尔加科夫这一创作选择?联系你熟悉的作家,说说你的理由。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北大文学讲堂》一书中,比例极高的错误别字等问题,让人不忍卒读

    B.在海外华人读者中,有大批的张爱玲迷。他们称赞张爱玲的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

       地步。

    C.项羽被困垓下慷慨悲歌,刘邦衣锦还乡高唱《大风歌》,一个慷慨悲情,一个踌躇

       满志,真可谓无独有偶

    D.郑祥洪伯伯现年89岁,一头白发,和蔼可亲,尽管马齿徒增,但身体非常健壮、

       精力充沛。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对于那些已经本科毕业的人,在选择深造的途径上却十分迷惑,不清楚全日制硕士

       研究生是怎么回事,不明白为什么有的课程只有学位没有学历。

    B.搬进新家的聂长珍,除了花4万多元对新家进行装修外,还一次性购进微型面包书、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C.毕竟楼盘是按照大户型来设计来的,如今面积改小肯定会出现通风采光不足、上下

       水管道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购买这样的楼盘就一定要注意。

    D.我国的水、电、油、煤、气等价格还没有完全放开,其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资源的供

       求关系和环境成本,是近年来有关部门致力于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原因之一。

 

七、语言运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摄影人员完美地把握住人昆仑极为壮美的景色:                             

                              ,使这高山圣湖更显得清寂寥阔,如诗如画,似梦如幻,如处子明眸楚楚动人。

    ①风清沙白,万顷碧波如悬于天上

    ②已近黄昏,太阳斜斜的挂在西边

    ③在群山环抱之中,有一美丽的湖泊

    ④远处皑皑的雪峰,天上舒展自如的彩云,掠湖而边的天鹅

    ⑤起伏如蟒般的昆仑山如同披着一条金黄色的外衣,出奇的美丽

    ⑥在湖中形成一道道影影绰绰的倒影

    答: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发展与资源的矛盾尤为突出。          中国的国土面积与加拿大和美国不相上下,            中国人口规模是加拿大的40倍、美国的4倍,而中国国土的宜居面积又大大少于加拿大和美国。           中国的人均宜居国土较美、加等国要少很多,            比德、英、法、意、日等国还要少。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请以“一场大雨就要来了”为起句,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要求生动、流畅,使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不少于50字。

    一场大雨就要来了。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长辈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常常说:要向某人学习。在别人大有成就的时候,自己也暗下决心:向他学习。可事实上,向他人学习往往是吃力而不讨好的事。

    人家是人家,自己是自己。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遗传密码、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天分、不同的际遇,绝不能通过简单的学习而达成一致。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选取一个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