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物理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中物理人教版 选修3-2 第四章 电磁感应 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关于感应电动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源电动势就是感应电动势

B.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C.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没有感应电流就一定没有感应电动势

D. 电路中有电流就一定有感应电动势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将闭合多匝线圈置于仅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中,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关于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无关

B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

C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

D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始终相同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穿过一个单匝线圈的磁通量始终保持每秒钟均匀地减少2 Wb(     )

A. 线圈中感应电动势每秒钟增加2 V

B. 线圈中感应电动势每秒钟减少2 V

C. 线圈中无感应电动势

D. 线圈中感应电动势保持不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如图中所示的导体棒的长度为L,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棒运动的速度均为v,则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BLv的是     

 

 

二、多选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将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第一次用02 s,第二次用04 s,并且两次的起始和终止位置相同,则 

A第一次磁通量变化较快

B第一次G的最大偏角较大

C第二次G的最大偏角较大

D若断开S,G均不偏转,故均无感应电动势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无线电力传输目前取得重大突破,在日本展出了一种非接触式电源供应系统。这种系统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可无线传输电力。两个感应线圈可以放置在左右相邻或上下相对的位置,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线圈中输入电流,B线圈中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B只有A线圈中输入变化的电流,B线圈中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CA中电流越大,B中感应电动势越大

DA中电流变化越快,B中感应电动势越大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如图甲所示线圈的匝数n100匝,横截面积S50cm2,线圈总电阻r10Ω,沿轴向有匀强磁场,设图示磁场方向为正,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间按如图乙所示规律变化,则在开始的01s内 ( )

A. 磁通量的变化量为025Wb

B. 磁通量的变化率为25×102Wb/s

C. ab间电压为0

D. ab间接一个理想电流表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5A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围成的正方形线框置于有界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线框平面,其边界与正方形线框的边平行。现使线框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沿四个不同方向平移出磁场,如下图所示 

A四种情况下流过ab边的电流的方向都相同

B四种情况下ab两端的电势差都相等

C四种情况下流过线框的电荷量都相等

D四种情况下磁场力对线框做功的功率都相等

 

三、填空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一圆环与外切正方形线圈均由相同的有绝缘皮的导线制成,并各自形成闭合电路,匀强磁场布满整个方形线圈,当磁场均匀变化时,线圈和圆环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为____________;感应电流之比为__________;若磁场只布满圆环,则感应电动势之比为________。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在磁感应强度为1 T的匀强磁场中,一根跟磁场方向垂直长20 cm的导线以2 m/s的速度运动,运动方向垂直导线与磁感线成30°角,则导线中的感应电动势为________。

 

 

四、计算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有一个100匝的线圈,横截面是边长为L=02 m的正方形,其左半部分放在初始磁感应强度B=1 T的匀强磁场中如左图,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若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则在前5 s内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改变了多少?磁通量的变化率是多少?线圈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MN、PQ为光滑金属导轨金属导轨电阻忽略不计,MN、PQ相距L=50 cm,导体棒AB在两轨道间的电阻为r=1 Ω,且可以在MN、PQ上滑动,定值电阻R1=3 Ω,R2=6 Ω,整个装置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10 T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整个导轨平面,现用外力F拉着AB棒向右以v=5 m/s速度做匀速运动求:

1导体棒AB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和AB棒上的感应电流方向,

2导体棒AB两端的电压UAB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