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物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在解一道文字计算题中(由字母表达结果的计算题),一个同学解得s是位移;F是力;m是质量;t1t2是时间.用单位制的方法检验,这个结果

A. 可能是正确的

B. 一定是错误的

C. 如果用国际单位制,结果可能正确

D. 如果用国际单位制,结果错误;如果用其他单位制,结果可能正确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描述运动物理量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位置变化越大,则速度越大

B. 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C. 物体位置对时间的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D. 物体加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如右图所示是A、B两质点从同一地点运动的x-t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 A、B两质点在8s末相遇

C. B质点前4s做减速运动,4秒后做加速运动

D. B质点先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了庐山瀑布的美景,如果三尺为1 m,则水落到地面的速度大约为(视为自由下落)

A. 100m/s    B. 300m/s    C. 200m/s    D. 140m/s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重力G=20N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同时受到大小为10N的,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的作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和方向是

A. 2N,水平向左    B. 2N,水平向右

C. 10N,水平向左    D. 12N,水平向右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一幼儿园小朋友在水平桌面上将三个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成功叠放在一起,受到老师的表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块ba的支持力与a受到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 石块ba的支持力一定等于a受到的重力

C. 石块c受到水平桌面向左的摩擦力

D. 石块cb的作用力一定竖直向上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为了模拟宇宙大爆炸的情况,科学家们使两个带正电的重离子被加速后,沿同一条直线相向运动而发生猛烈碰撞。若要使碰撞前的动能尽可能多地转化为内能,应设法使离子在碰撞前的瞬间具有(   

A.相同的速率    B.相同的质量

C.相同的动能    D.大小相同的动量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用蓝光照射一光电管,能产生光电流,则下列一定可以使该光电管产生光电效应的有

A. 红外线    B. 黄光    C. 绿光    D. 紫外线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提出了“微粒说”惠更斯提出了“波动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综合他们的说法圆满地说明了光的本性

B.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指既可以把光看成宏观概念上的波,也可以看成微观概念上的粒子

C.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D. 频率低、波长长的光,粒子性特征显著;频率高、波长短的光,波动性特征显著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概率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概率波就是机械波

B. 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

C. 概率波和机械波的本质是一样的,都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D.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有一个粒子,则可以确定它从其中的哪一个缝中穿过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一个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当它自发跃迁到较低能级时

A. 总共发出六种频率不同的光子

B. 从n=4跃迁到n=3时,发出的光子的波长最小

C. 从n=4直接跃迁到n=2时,发出可见光的光子

D. 从n=4直接跃迁到n=1时,发出的光子的波长最长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在β衰变中放出的电子来自

A. 原子核外轨道上的电子

B. 原子核内所含的电子

C. 原子核内中子变成质子时放出的电子

D. 原子核内质子变成中子时放出的电子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关于核力与比结合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核力是短程力,可分为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

B. 每个核子只与邻近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C.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D. 核聚变后比结合能增加,质量亏损,释放能量

 

二、多选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关于物理学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J.J.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其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最终发现了电子

B. G.P.汤姆孙利用电子束在晶体中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粒子性

C.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 波尔原子模型一重要假设是原子能量的量子化,而弗兰克-赫兹实验为其提供了实验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A、B两球质量均为m ,固定在轻弹簧的两端,分别用细绳悬于O点,其中球A处在光滑竖直墙面和光滑水平地面的交界处,已知两球均处于平衡状态,OAB恰好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重力加速度为g

A. 球A可能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B. 弹簧对球A的弹力大于对球B的弹力

C. 若把弹簧剪断,则剪断瞬间绳OA的拉力不变

D. 若把绳OB剪断,则剪断瞬间B球的加速度方向由B指向O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小车的上面是中突的两个对称的曲面组成,整个小车的质量为m,原来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在有一个可以看做质点的小球,质量也为m,以水平速度v从左端滑上小车,恰好到达小车的最高点后,又从另一个曲面滑下.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滑离小车时,小车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B. 小球在滑上曲面的过程中,对小车压力的冲量大小是

C. 小球和小车作用前后,小车和小球的速度可能没有变化

D. 车上曲面的竖直高度不会大于

 

三、实验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下图(a)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____N

(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得到一纸带如下图(b)所示,则A点与B点之间的距离应读为_________m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如图甲为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_____________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___________,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

(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

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四、简答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如图,传送带与地面倾角θ=37°,从A→B长度为16m,传送带以10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物体从A运动到B需时间?(sin37°=0.6cos37°=0.8

 

五、计算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一静止的钚核发生衰变后放出一个α粒子变成铀核.已知钚核质量为m1,α粒子质量为m2,铀核质量为m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①如果放出的粒子的速度大小为v,求铀核的速度大小v/

②求此衰变过程中释放的总能量.

 

六、实验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某小组测量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的加速度a.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从某个清晰的点O开始,每5个打点取一个计数点,依次标出1、2、3…,量出1、2、3…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s1s2s3…,从O点开始计时,1、2、3…点对应时刻分别为t1t2t3…,求得….作出-t图象如图丙所示.图线的斜率为k,截距为b.则木块的加速度a=______b的物理意义是____

(2)实验测得木块的加速度为a,还测得钩码和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M,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则动摩擦因数μ=____

(3)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

A.木板必须保持水平

B.调整滑轮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C.钩码的质量应远小于木块的质量

D.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阻力是产生误差的一个因素

 

七、简答题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斜面ABCAB段粗糙,BC段长为且光滑,如图(a)所示。质量为的小物块以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行,到达C处速度恰好为零,小物块沿斜面上滑的图像如图(b)所示。已知在AB段的加速度是BC断加速度的两倍,取。(未知)求:

1)小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通过B点处的速度

2)斜面AB段的长度;

3)小物块沿斜面向下滑行通过BA段的时间。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叠放AB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AmB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质量为m的小球以水平速度v射向A,以的速度返回,碰撞时间极短,则

AB相对静止时的速度;

⑵木板B至少多长,A才不至于滑落。0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