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物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内蒙古巴市高二期末物理卷(解析版)(普通班)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史实的是(  )

A.英国的法拉第提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由它产生的电场的观点

B.安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首次揭示了电与磁的关系

C.美国的特斯拉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D.法国的库仑最早测得元电荷e的数值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关于静电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为零,则该点的电场强度一定为零

B.电荷在电场中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大,在电势低的地方电势能小

C.根据公式U=Ed 知,在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距离越大,电势差就越大

D.正电荷从电势高的点运动到电势低的点,电势能一定减少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满分5 manfen5.co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磁场中某确定位置,B与F成正比,与I、L的乘积成反比

B.一小段通电直导线在空间某处受磁场力F=0;那么该处的B一定为零

C.磁场中某处的B的方向跟电流在该处受磁场力F的方向相同

D.一小段通电直导线放在B为零的位置,那么它受到磁场力F也一定为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如图甲所示,AB是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质子以某一初速度从A点出发,仅在电场力作用下沿直线从A点运动到B点,其v﹣t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质子运动的加速度随时间逐渐减小

B.电场线的方向由A指向B

C.A、B两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关系满足EA<EB

D.A、B两点的电势关系满足φA<φB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均匀导体A、B,其长度相同,当它们接入电压相同的电路时,其电流之比IA:IB=1:4,则横截面积之比SA:SB为(  )

A.1:2    B.2:1    C.1:4    D.4:1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直线a为某电源的路端电压随干路电流强度的变化图线,直线b为某一电阻R两端的电压随电流变化图线,把该电源和该电阻组成的闭合电路,电源的输出功率和电源的内电阻分别为(  )

满分5 manfen5.com

A.4W,0.5Ω    B.6W,1Ω

C.4W,1Ω      D.2W,0.5Ω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放在通电螺线管内部中间处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右,则可判定电源的极性和小磁针P(在螺旋管外部)的N极的指向为(  )

满分5 manfen5.com

A.电源的左端为正极,P的N极指向左端

B.电源的左端为负极,P的N极指向左端

C.电源的左端为正极,P的N极指向右端

D.电源的左端为负极,P的N极指向右端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如图,一个矩形线圈与通有相同大小的电流平行直导线同一平面,而且处在两导线的中央,则(  )

满分5 manfen5.com

A.两电流同向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B.两电流反向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C.两电流同向或反向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都相等

D.因两电流产生的磁场是不均匀的,因此不能判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是否为零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两长直通电导线互相平行,电流方向相同,其截面处于一个等边三角形的A、B处,如图所示,两通电导线在C处的磁感应强度均为B,则C处的总磁感应强度为(  )

满分5 manfen5.com

A.2B    B.B    C.0    D.满分5 manfen5.com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如图,条形磁铁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其正中央的上方固定一根长直导线,导线与磁铁垂直.给导线通以垂直纸面向里的电流,用FN表示磁铁对桌面的压力,用Ff表示桌面对磁铁的摩擦力,则导线通电后与通电前相比较(  )

满分5 manfen5.com

A.FN减小,Ff=0    B.FN减小,Ff≠0

C.FN增大,Ff=0    D.FN增大,Ff≠0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关于电场和磁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虽然不能用手触摸到电场的存在,却可以用试探电荷去探测它的存在和强弱

B.电场线和磁感线是可以形象描述场强弱和方向的客观存在的曲线

C.磁感线和电场线一样都是闭合的曲线

D.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场和电场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实线表示电场线,虚线表示只受电场力作用的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由图可以判定(  )

满分5 manfen5.com

A.粒子带正电

B.M点的电势高于N点的电势

C.粒子在M点的动能大于在N点的动能

D.粒子在M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在N点时的加速度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R2的滑动触头P向下滑动时(  )

满分5 manfen5.com

A.电压表的读数增大      B.R1消耗的功率增大

C.电容器C的电容增大    D.电容器C所带电量增多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两块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一个带电油滴恰悬浮在平行板间.如果使油滴产生大小等于满分5 manfen5.com的加速度,两板电荷量应是原来的(  )

A.2倍    B.满分5 manfen5.com    C.满分5 manfen5.com倍    D.满分5 manfen5.com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22年英国物理学家阿斯顿因质谱仪的发明、同位素和质谱的研究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若一束粒子由左端射入质谱仪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该束带电粒子带负电

B.速度选择器的P1极板带正电

C.在B2磁场中运动半径越大的粒子,质量越大

D.在B2磁场中运动半径越大的粒子,荷质比满分5 manfen5.com越小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圆柱体的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d,示数如图所示.由图可读出l=      cm,d=      mm.

满分5 manfen5.com

 

 

三、实验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某同学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时,所用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0~20Ω,连接电路的实物图如图1所示.

满分5 manfen5.com

(1)指出该同学接线中错误的和不规范的做法是

A.滑动变阻器不起变阻作用

B.电流表接线有错

C.电压表量程选用不当

D.电压表接线有错

(2)在图2的方框内画出这个实验的正确电路图     

(3)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U﹣I图线如图3所示,则求得的电动势是      V,内电阻是      Ω.

 

四、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关于用多用表测电阻的实验操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多用电表在使用前,应观察指针是否指电流表的零刻度,若有偏差,应用螺丝刀调节多用电表中间的定位螺丝,使多用表指针指电流表零刻度(注意与欧姆调零区分开)

B.测电阻时,只需将待测电阻与电源断开,和别的元件可以不断开

C.测电阻时为了接触良好,应用两手分别将两表笔金属部分与待测电阻两端紧紧捏在一起

D.第一次测量之前要调零,之后就算换挡测量,也没有必要重新调零

(2)若实验员告知该多用表装新电池时测量值较为准确,而现在电池已因使用太久而致内阻增大,电动势减小了,但仍可通过欧姆档调零电阻调零,据此可判断此种情况下,按规范的实验操作测量电阻,其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五、计算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为12V,内电阻为r=1Ω,R1=1Ω,R2=6Ω,电动机线圈电阻为0.5Ω,若开关闭合后通过电源的电流为3A,则R1上消耗的电功率为多少?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为多少?

满分5 manfen5.com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斜面上,固定一宽L=0.25m的平行金属导轨,在导轨上端接入电源和变阻器.电源电动势E=12V,内阻r=1.0Ω一质量m=20g的金属棒ab与两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强度B=0.80T、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导轨与金属棒的电阻不计).金属导轨是光滑的,取g=10m/s2,要保持金属棒在导轨上静止,求:

满分5 manfen5.com

(1)金属棒所受到的安培力;

(2)通过金属棒的电流;

(3)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中的阻值.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有界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2×10﹣3T;磁场右边是宽度L=0.2m、场强E=40V/m、方向向左的匀强电场.一带电粒子电荷量q=﹣3.2×10﹣19C,质量m=6.4×10﹣27kg,以v=4×104m/s的速度沿OO′垂直射入磁场,在磁场中偏转后进入右侧的电场,最后从电场右边界射出.求:

满分5 manfen5.com

(1)大致画出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画在答题纸上给出的图中)

(2)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

(3)带电粒子飞出电场时的动能EK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