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现有甲、乙两种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其中甲种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株,但乙种植株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要利用甲、乙两种植株各自的优势,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有多种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下列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中不可行的是( ) A.利用植物细胞融合技术,可获得满足要求的四倍体杂种目的植株 B.将乙种植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 C.两种植株杂交后得到F1,取其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目的植株 D.诱导两种植株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培育出目的植株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有几项?( ) ①某同学高烧39℃持续不退,原因是此时他身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②造血干细胞可在骨髓中成熟形成B细胞,与体液免疫过程密切相关 ③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两激素相互拮抗 ④垂体分泌的生长素可促进人体的生长 ⑤促甲状腺激素从合成到最后发挥作用总共穿过0层生物膜 ⑥激素、神经递质、酶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 ⑦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分别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 A.0项 B.1项 C.2项 D.3项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应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B.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临时装片可以直接观察线粒体。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如果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做实验,可以不设置温度梯度,但一定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 D.在赫尔希等的实验中若用32P只标记噬菌体,在其子代中含32P的噬菌体若占1/8,则含31P的就占7/8
|
4. 难度:中等 | |
一对夫妇生下一个儿子,他们三人的血型各不相同,儿子的红细胞无凝集原,妻子的红细胞含有1种凝集原,则丈夫的血型和基因型可能是: ( ) A.B型 IBIB B.B型 IBi C.AB型 IAIB D.A型IAIA
|
5. 难度:中等 | |
将某动物的消化腺细胞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后,取其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细咆器X是线粒体,其能完成生理过程: B.细胞器Y肯定与消化酶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细胞器Z中进行的生理过程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消耗ATP D.蓝藻细胞不含细胞器X和 Y 等,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
6. 难度:中等 | |
如图表示黑身果蝇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A和a分别控制果蝇的灰身和黑身,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存在于果蝇精巢中 B.由图可知该细胞发生过交叉互换 C.该细胞分裂最终能形成4种配子 D.该细胞在图示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有4条
|
7. 难度:中等 | |
(每空2分,共10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甲,乙,丙为三种生物的细胞结构图,根据所学生物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来看,甲细胞与乙、丙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 (2)成熟菠菜叶片中叶肉细胞结构如图乙,某实验小组将菠菜叶高温爆炒,发现菜汁变绿色,原因可能是图乙中 结构被破坏(用数字回答)。 (3)若图丙细胞的分泌物为抗利尿激素,其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后,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4)若图丙为人体胰岛B细胞,则图中分泌物需经 的加工、转运与分泌;已知该分泌物的结构如图丁所示,且该分泌物的分子量为30030,氨基酸平均分子量为118,则⑧中控制合成该分泌物的物质中至少含有 个磷酸二酯键。
|
8. 难度:中等 | |
(10分)下图图一示意植物细胞内进行的代谢过程;图二示意甲、乙两种植物随光照强度变化O2吸收量及释放量的变化;图三示意某光照条件下乙植物随环境中CO2浓度变化O2吸收量及释放量的变化(假设呼吸速率保持不变)。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中,①、④过程进行的部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④过程产生ATP最多的过程是_______(填图中数字编号)。 (2)图二中,与甲植物相比,乙植物适于在_______(弱或者强)光照条件下生活,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植物光照强度达到3千勒克斯以后,O2释放量不再增多,原因是受到_________(光、暗)反应的限制。 (3)图三中,E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二是在环境中CO2浓度为图三中F点时改变光照强度测得的曲线,则图三实验中的光照强度为 千勒克斯,现将图二实验中CO2的浓度由F点浓度提高到G点所示浓度,D点将_________(左移、右移、不移动);若图二是在环境中CO2浓度为图三中G点时改变光照强度测得的曲线,现将CO2的浓度由G提高到H ,D点将_________(左移、右移、不移动)。
|
9. 难度:中等 | |
(10分)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下面图1和图2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递质合成后首先贮存在 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递质释放,并与位于 上的受体结合。在图1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Na+大量内流,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成 ,从而发生兴奋,而在图2 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使Cl-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在前述整个过程中,所消耗的ATP是在 (填场所)产生的,神经递质总共穿过 层磷脂分子层。 (2)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 (抑制剂/激活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原因是其可抑制 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 (升高/降低)。 (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
10. 难度:中等 | |||||||||
(9分)现有如下品系特征的几种果蝇,已知表中所列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研究人员通过裂翅品系与其他品系果蝇的杂交实验,阐明了裂翅基因的遗传规律。
请分析并回答: (1)若要确定裂翅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可将裂翅品系与野生型进行 ,若 ,则可确定裂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科学家通过实验确定了裂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完成了下列实验: P 裂翅品系×野生型 ↓ F1 裂翅品系 野生型 ↓× ↓× F2 裂翅品系 野生型 野生型 157只 85只 由上述实验可推测出裂翅性状由 性基因控制。F1裂翅品系自交后代中,裂翅品系与野生型比例接近2:1的原因最可能是 。 (3)已知黑檀体性状由3号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若要对裂翅基因进行进一步的染色体定位,现选择(2)中裂翅品系与黑檀体品系进行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为 。将F1中 雌蝇与黑檀体直翅雄蝇进行交配产生后代。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说明裂翅基因与黑檀体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若后代只出现2种表现型,则说明裂翅基因在 号染色体上,且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
|
11. 难度:中等 | |
在生物技术实践过程中,往往需要注意某些实验步骤的操作,请将下列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填写完整: (1)在腐乳的制作时,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 消毒。 (2)在“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课题中,往往需要稀释土壤溶液,为了避免杂菌污染,此过程每一步都要在 旁操作。 (3)在提取植物细胞的DNA时,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 。 (4)在花药离体培养中剥离花药时,要彻底去除 ,因为与其相连的花药不利于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 (5)为避免外源DNA等因素的污染,PCR实验中使用的微量离心管、枪头、缓冲液和蒸馏水等在使用前必须进行 。 (6)在固定化酵母细胞中加热溶解海藻酸钠时,最好采用 的方法。 (7)在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中,若红细胞的洗涤次数过少,将无法除去 。 (8)胡萝卜素提取的萃取过程应采用 加热,因为有机溶剂都是易燃物。
|
12. 难度:中等 | |
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第4小题1分,其他每空2分) (1)如果要将某目的基因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植物细胞,先要将目的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 中,然后用该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通过DNA重组将目的基因插入植物细胞的 上。 (2)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红细胞生成素(一种糖蛋白,用于治疗肾衰性贫血)主要来自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检测rhEPO的体外活性需用抗rhEPO的单克隆抗体。分泌该单克隆抗体的 细胞,可由rhEPO免疫过的小鼠 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 (3)在“试管牛”的培育过程中,采用激素处理可使良种母牛一次排出多枚卵母细胞,最常用的激素是 。从良种公牛采集的精子需 后才能进行受精作用。在胚胎移植前,通过 技术可获得较多胚胎。 (4)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系统结构或功能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1分)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整体性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