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细菌内贮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A.DNA和RNA B.蛋白质 C.RNA D.DNA
|
2. 难度:中等 | |
动物肌细胞分解有机物所释放的能量与动物肌细胞活动所利用的能量相比,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前者多于后者 B.前者等于后者 C.前者少于后者 D.无法判断
|
3. 难度:中等 | |
人体活细胞内不会发生的物质变化是 A.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水 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麦芽糖 C.氨基酸合成为多肽 D.自由水转变为结合水
|
4.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真核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③在细胞膜上都不是静止的 B.细胞识别与物质①有关 C.②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D.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所有膜面积的两倍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 B.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 D.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
|
6.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进行以下实验: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人等量2%可溶性淀粉溶液,再分别加入等量稀释10倍的唾液和未稀释的唾液,然后分别滴入1滴碘液,37℃水浴恒温条件下,观察蓝色消失所需时间。结果所需时间几乎相等。这项实验的目的是验证 A.唾液含有淀粉酶 B.淀粉遇碘变蓝 C.酶具有高效性 D.酶具有专一性
|
7. 难度:简单 | |
植物原生质层是指: A.细胞质 B.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 C.细胞膜和液泡膜 D.细胞膜和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
8. 难度:简单 | |
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欲鉴定其细胞的类别,则下列哪项与你的鉴定有关 ①核膜的有无 ②核糖体的有无 ③细胞壁的有无 ④膜上磷脂的有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9. 难度:简单 | |
用水解酶催化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成的小分子共有 A.7种 B.6种 C.5种 D.4种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试剂与鉴定的物质及颜色变化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A.重铬酸钾溶液-酒精-灰绿色 B.苏丹Ⅲ染液-脂肪-橘黄色 C. 斐林试剂-麦芽糖-砖红色 D.吡罗红-DNA-红色
|
11. 难度:简单 | |
细胞中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的种类有5种 B.a的种类有两种 C.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形成b,其中的a一定是核糖 D.n所指的化学键是高能磷酸键
|
12.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以后,细胞膜出现了稳定性差异,其通透性稳定不变 B.膜的流动性是细胞生物膜相互转化的基础 C.生物膜上可以发生能量转换 D.生物膜的存在保障了真核细胞代谢高效而有序进行
|
1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电子显微镜视野中观察某细胞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该细胞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结构1和5中含有DNA B.结构1和3在行使其功能时一定有水生成 C.不含磷脂分子的细胞器是2和3 D.健那绿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1的结构
|
14.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C.细胞质基质中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D.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
|
15. 难度:中等 | |
水生植物丽藻的细胞液中K+浓度比它们生活的池水高1065倍,丽藻细胞对K+的吸收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①载体蛋白 ②ATP供能 ③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
|
16.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ATP与ADP之间的转化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为ATP,B为ADP B. 能量1和能量2来源相同 C.酶1和酶2不是同一种酶 D. X1和X2是同一种物质
|
17.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B.酶在反应前后自身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C.酶都是活细胞产生的 D.只有在细胞内部,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
18.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细胞呼吸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中方格内的物质是丙酮酸 B.A、B、C阶段均释放少量能量 C.产能最多的是D阶段,产[H]多的阶段是C D.E阶段在人体内不可能发生
|
19. 难度:简单 | |
将某植物细胞置于大于该细胞液的硝酸钾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①是死细胞 ②是根尖分生区细胞 ③大量吸水 ④大量失水 ⑤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
20.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B.受精作用、输血时要严格配血都与细胞识别有关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只起物质通道的作用 D.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功能协调性的实现完全依赖于信息交流
|
21. 难度:中等 | |
叶绿体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 A.四种色素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 B.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C.四种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D.四种色素的含量不同
|
22. 难度:中等 | |
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所表达的酶与线粒体功能有关。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则下列细胞的功能受影响最大的是 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水 C.神经细胞吸收K+ D.肺泡细胞吸收氧气
|
23. 难度:简单 | |
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中的氧元素 A.全部来自水 B.部分来自O2 C.全部来自葡萄糖 D.部分来自葡萄糖
|
24. 难度:简单 | |
人体内下列反应可在线粒体中发生的是 ①C3H6O3(乳酸)的生成 ②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③氧气的生成 ④水的利用 ⑤二氧化碳的生成 ⑥ATP的生成 A.①②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③⑤⑥
|
25. 难度:简单 | |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观察到染色体的原因是: A.没有用龙胆紫染色 B.试剂破坏了染色体结构 C.无染色体形成 D.显微镜倍率不够
|
26.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组生物膜的物质含量差异最大的是 A.细胞膜与高尔基体膜 B.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 C.内质网膜与细胞核膜 D.线粒体的内膜与外膜
|
27. 难度:简单 | |
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果适合储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里 B.落叶中的有机物主要通过土壤中的好氧性微生物将其分解,转变为无机物 C.在攀登空气稀薄的高山时,人体细胞主要通过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D.池塘中的荷花根部细胞主要通过无氧呼吸来适应缺氧环境
|
28. 难度:简单 | |
下列高中实验中可以不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是 A.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
29. 难度:简单 | |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能反映该特点的是 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②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 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 ⑤变形虫能出伪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
30. 难度:简单 | |||||||||||||||||||
两种细胞分别拥有下列特征:
从表中给出的特征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I是原核生物,可能是蓝藻 B.细胞II是真核细胞,可能是植物的根尖细胞 C.两种细胞的细胞壁具有相同的组成成分 D.细胞II在化石记录中出现的时间比细胞I要晚
|
31.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胞结构共性的是 A.都具有遗传物质 B.都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结构 C.都具有核糖体 D.都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
32. 难度:简单 | |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下面是某同学对生物科学的几个经典科学实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①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饥饿处理后进行半边遮光处理的实验,证明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②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证明了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③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④施莱登、施旺创立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33. 难度:简单 | |
酶具有高效性的根本原因是 A.酶需要温和的条件 B.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酶的专一性强 D.酶与反应物接触效率高
|
34. 难度:简单 | |
某校生物学习兴趣小组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们对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了24h的测定,并根据数据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0点到6点之间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B.6点、18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6点到18点之间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D.18点到24点之间植物体内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
35. 难度:中等 |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条由n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中含有的羧基数目和氧原子数目至少分别为1和n B.通常情况下,分子式为C63H103O45N17S2的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16个肽键 C.由m个氨基酸组成的n条肽链中,完全水解共需要(m-n)个水分子 D.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失去的水中的氢来源于氨基和羧基中的氢
|
36. 难度:简单 | |
下列图中动植物糖类、脂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37. 难度:中等 | |
关于在活细胞中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既可以在原核细胞中进行,也可以在真核细胞中进行 B.既可以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既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D.既可以在有光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
38. 难度:中等 | |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伊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将一枝伊乐藻侵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20℃和30℃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距离下单位时间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B.A点和C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C.B点条件下伊乐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D.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
39. 难度:简单 | |
下图不能够表达的生理过程是 A.肾小管细胞分泌K+ B.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C.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 D.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
|
40. 难度:中等 | |
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依据的原理与其余各项不同的是 A.水稻育苗过程中,应适时排水,暴露稻田进行晒床 B.栽培甘薯、马铃薯时,应多施钾肥,促进地下部分积累糖类物质 C.四川果农将广柑储藏于密闭的地窖中,保存时间可达4~5个月 D.早春寒冷季节,水稻浸种催芽时,常用温水淋种并经常翻动种子
|
41. 难度:中等 | |
(10分)下图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请分析回答:(在“[ ]”内填序号) (1)该细胞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区别是 。 (2)[3]和[4]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 。 (3)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的场所是 [ ] 。
(5)为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将其分离。 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 。 (6)2是系统的边界,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它由 、 、 成分组成。 (7)结构5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其成分主要是 。 (8)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且可能含有水溶性色素(溶于水的色素)的细胞器是[ ] 。
|
42. 难度:中等 | |
(8分).下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是生物大分子,X、Y、Z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据图回答: (1)X是 ,Ⅰ在植物细胞中是指 。 (2)A是 ,Y是 。 (3)Z的结构通式为 ;写出由Z形成Ⅲ的结构层次是 。 (4)Ⅱ和Ⅲ两者都有多样性,两者多样性的关系是前者 后者。 (5)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减少的主要是 。
|
43. 难度:中等 | |
(10分)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时,也进行有氧呼吸,但一般来说,乙醇的发酵作用是衡量它的一个标准。具体实验方法是:将酵母菌放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测定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吸氧量(气体的体积)和二氧化碳产生量(气体体积),请回答: (1)在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之比是 。 (2)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和乙醇发酵速率相等时吸氧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之比是 。 (3)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乙醇发酵,第一阶段的产物是 和[H],此时产生的[H]最终将参与 的生成。 (4)酵母菌在缺氧条件下生长和繁殖一定时间,细胞内线粒体一代比一代减少。但是,当重新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养料时,线粒体的数量迅速增加,其代谢和生长旺盛,繁殖速度加快。以此判断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依据是 。从线粒体的自身结构看,线粒体能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44. 难度:中等 | |
(10分) 下图表示两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据图回答: (1)曲线A表示 。 (2)M点的含义是 。 (3)如果曲线A在0点时CO2释放量ammol/m2s,P点 时的CO2吸收量为bmmol/m2s,则在P点时O2的产生量为 mmol/m2s。 (4)曲线A、B有机物积累的差异是 ,如果温室作物处于很弱的光照强度条件下,应采取 办法既经济又有利于增产。
|
45. 难度:中等 | |
(12分)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同学们分为A、B两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A组:①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洁净试管编号为1、2; ②在l号试管中加入2mL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试管中加入1mL20%新鲜肝脏研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 ③将2号试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到l号试管中,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 ④实验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B组:①取三个大小相同的洁净试管编号为1、2、3; ②在l、2、3号试管中各加入2mL1%淀粉溶液,然后在3只试管中加入2mL2%新制α淀粉酶溶液(最适温度约60℃),振荡摇匀。随后分别置于0℃、60℃、100℃恒温水浴5分钟; ③向3只试管中各滴加两滴碘液,振荡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④实验结果:1号试管变蓝,2号3号试管均未变蓝。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组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推测A组实验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有三个原因。为了验证推断,在原实验基础上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方案①:将上述试管温度缓慢降至37℃左右,若此过程中无气泡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2mL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观察,仍无气泡产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②:将上述试管温度缓慢降至37℃左右,若此过程中无气泡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1mL新鲜的20%新鲜肝脏研磨液,观察,仍无气泡产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③:若方案①和方案②现象同时成立,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组同学预期结果为1号和3号试管变蓝,2号试管未变蓝。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需控制 等无关变量。 (至少答出两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