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由此可知

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

B.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C.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

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 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 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 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 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西汉初年,贾谊主张重新恢复“尊尊”贵贵”、“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制度,甚至对衣着服饰,也要求“服位有等”,“使人定其心,各著其目”。这表明

A.汉承秦制的历史必然性 B.贾谊反对以刑罚治国理政

C.汉初社会秩序亟待重建 D.儒家思想已成为统治思想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以下是有关“司隶校尉”一职的史料记载,据此可以断定,司隶校尉

史料

出处

“司隶校尉,(汉)武帝初置”,“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

《北堂书钞·设官部》

汉宣帝时,盖宽饶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不避,大小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后汉书·百官志》

“司隶校尉,周官也。(汉武帝)征和中……乃依周置司隶。”“……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荀绰《晋百官表注》

 

 

A.始设于汉武帝时期

B.负责监察各级官员

C.与刺史的地位相当

D.其职责在不断扩张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A. 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 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清嘉、道以来,侠义公案小说繁盛。《施公案》叙述了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的施世纶在忠勇之士协助下“剿寇”、不畏权贵秉公“审案”的战事;其情节增加了私访遇险之事,和以往的公案侠义小说相比更显曲折。据此可知该小说

A.迎合了杜会主流价值取向 B.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的反映

C.倡导侠士的反抗斗争精神 D.真实再现了施公办案的场景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867年,奕䜣奏请朝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大学士倭仁等人一再上折反对。清政府最终下达上谕,既教促总理衙门抓紧办理同文馆招生事宜,又令倭仁择地另设一馆,与同文馆招专各员互相砥砺,共收实效”。据此可知,清政府

A.恪守传统,拒绝西方文化 B.顺应潮流,推进洋务运动

C.日渐西化,开启制度变革 D.首鼠两端,迟滞改革进程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下图,从1900年新政启动,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先后发生的民变多达一千三百余起。据此可以推断

 

 

    清末十年民变次数统计

A. 废科举导致矛盾激化

B. 转型时期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C. 反洋教斗争愈演愈烈

D. 军阀混战引发大量的社会冲突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907年农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此前曾国藩不过是侯爵,李鸿章不过是伯爵,而子爵、男爵有很多百战功高之将士所不可企及。此章程出台是为了

A.激励广大将士建功立业 B.发展实业以挽救统治危机

C.削弱汉族地主官僚实力 D.优化政府官僚体系的结构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22年李大钊加入国民党时,曾向孙中山声明自己不能退出共产党,孙中山明确表示说:“这不要紧你尽管一面作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这说明孙中山

A.认可中国共产党是参与世界革命并独立存在的团体

B.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弱小还不足以影响到其地位

C.开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D.欣赏中国共产党员的个人能力而不考虑其他的因素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37年《国民政府令》宣布,陈独秀“爱国情殷,深自悔悟,似宜宥其既往,借策将来。故依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68条,将其有期徒刑8年减为3年”。已入狱3年的前中共领袖因此获释。这件事

A.得益于社会各方人士积极营救 B.归因于陈独秀狱中省悟深刻

C.表明国民政府共赴国难的姿态 D.表明国共两党之间尽释前嫌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读如表,文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工作情况统计表

A.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性质 B.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

C.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D.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中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投资总数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这些投资中,55.8%用于基本建设,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这表明当时我国

A.国民经济亟待恢复

B.实事求是制定经济计划

C.工业布局更趋合理

D.着力解决社会民生问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苏联斡旋下的美越和谈,中国向越南揭露了苏联出卖越南的阴谋,表示积极支持越南抗战到底。而1971年周恩来则向越南明确表态:“据我们观察,你们从外交斗争中赢得了经验”,“我们要向你们学习”。这表明中国外交

A.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

B.从中美敌对到中美建交

C.从区域对抗到全球合作

D.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79年,我国国务院颁发《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确定依据1978年企业利润总额为基数,按比例提取留成比例。通常企业原先的效益越好,盈利水平越高,上缴利润定额就越高。这种做法

A. 打破了统收统支分配制度

B. 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活力

C. 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

D. 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苏格拉底认识到当时社会已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外部世界的失落,促使他转而经营人的内在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没。“内在的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指

A.重建雅典的有序社会 B.恢复雅典城邦的繁荣

C.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 D.重构社会道德价值观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在诉讼中评价当事人品行的做法是罗马法源远流长的传统。当案件审理缺乏证据时,审判员将首先评价当事人的品行,辨别当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以此作为判决的标准之一。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实施中

A. 人文理性精神严重缺失

B. 希腊法成为参照标本

C. 判决由当事人品行决定

D. 致力于审判的合理性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791年,法国人民大规模纪念伏尔泰,将其灵柩请如先贤祠;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两者说明了

A. 社会变革促进先进思想的传播

B. 民主共和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C. 专制统治扼杀启蒙思想的萌发

D. 革命是思想解放的必要前提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中世纪晚期到18世纪之间,欧洲人均肉类消费量是下降的。如谷物衡量德意志工人的工资购买力,在1500到1650年间下降了大约50%,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受到“商业革命”的影响

C.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D.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麦尔维尔说:“倘若某些在职者的观点与君上意见有别,君主虽未必就责成他们放弃;可若是君上发现其他臣仆能使政府顺利运行……他必然有权任命和使用之。”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国王

A.政治权力缺乏必要的限制 B.仍能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

C.成为内阁事实上的组织者 D.拥有绝对行政大权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19年,在禁酒运动的影响下,美国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禁止酒类的生产、销售和进出口,但在1933年12月废除了此前的修正案,授予各州管理酒类的优先权,实质上取消了禁酒。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B.刺激生产和消费

C.回归自由放任政策 D.强化各州自主权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这一设想遭到美国历届政府的抵制。1960年,美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开发协会开始运作,对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提供优惠贷款。由此可知

A. 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 美苏争夺扩展到经济领域

C. 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D. 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2007年1月,民主党占多数的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最低工资法案。参议院许多共和党人以增加给小企业减税为条件,否则他们就不批准该法案,最终双方达成妥协。这表明

A. 两党政治扩大了社会基础

B. 中小资产阶级掌控政权

C. 分权制衡有利于合理决策

D. 代议民主体制弊端凸显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从1979年10月到1988年底,英国共有27家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实行私有化,政府由此取得近200亿英镑的股票变卖收入;私有化并未消除垄断,反而推动国家垄断向私人垄断的转换。这表明英国政府

A. 彻底抛弃凯恩斯主义

B. 力求充分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C. 信奉平等的价值理念

D. 加强对劳资冲突风险的管控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认为,始于唐代的“古代报纸”邸报,由朝廷直接管理并统一发布,有清一代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清初,衙门中的一些低级胥吏将刊刻抄发邸报作为自己的副业,这些报纸主要刊载宫门抄、谕旨、章奏三部分,因而也被混称为邸报。直至乾隆初年,获准公开发行邸报的仅限于提塘官及其所设报房。清代民间报房的盛行,大体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情,所刊内容基本为官报的翻版:19世纪末20世纪初,邸报等传统报纸逐渐走向消亡。

——摘编自方汉奇《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和京报》

材料二  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当时报与刊不分)由英国人在马六甲出版。到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几十种中文报刊,如第一份以“新闻”命名的报纸《天下新闻》、开中文报纸刊登广告先河的《遐迩贯珍》等。五六十年代,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如《中外新报》、《昭文新报》等。这些报刊“传述各国之事,上自朝廷,下及闾里,尽情议论”。90年代中后期,上百种报刊先后创办,“报馆之盛为四千年来未有之事”。这一时期的报刊以上海为最,遍及各主要城市。20世纪初,近代中文报刊再掀高潮。据统计,仅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刊就增至700余种,大致有政权机关报、政党报、实业性和社会性报刊等,“共和”、“民主”、“民国”等字样在民初报刊名称上十分突出。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清代传统报纸与晚清近代报刊在刊载内容、办报环境方面的差异,并结台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报刊演进的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铁路发展大事简表

 

19世纪中叶

1830年,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第一条客货两用铁路(曼彻斯特一利物浦)运行。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美德等国大量修建海外铁路。英国在“一战”前不仅拥有29个国家的100多条铁路,还试图修建纵贯非洲的开普敦至开罗铁路来串联英国殖民地,并破坏了法国横跨非洲、德国连接巴格达的铁路计划。中国,印度等地人民以各种方式反抗列强对铁路的控制。

19世纪末,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

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

大规模铁路修建主要集中在开始工业化的新兴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发展铁路,60年代开始在非洲援建铁路。世界第一条高铁线于1964年在日本投运,法国、德国高铁后来居上。

21世纪以来

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

2005年中国开始建造高铁。目前,中国高速铁路的总里程占全球总里程的60%以上,并与17个国家协商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连通欧亚高速铁路网络。

 

 

——摘编自钟准《铁路改变世界》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材料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的情况非常严重,众多王公贵族、官宦亲戚利用特权,大量占夺土地,并且强取强卖,拒不交税,严重影响了明朝的国家收入,这种情况到明朝中后期更为严重,恰时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常常入寇边塞,黄河也屡次决口,水灾范围数十县,民不聊生。真可谓是内忧外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居正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政治上提出了著名的“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并且整顿邮政。军事上,张居正为了防御蒙古族入寇边关,派戚继光守荆门,派李成梁镇辽东,又修缮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

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目的是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在水利方面他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使漕船可以直达北京。

这次改革张居正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摘自熊召正著《张居正》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改革的内容,你是如何看待张居正改革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