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天津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的。孟子、董仲舒、司马迁等认为孔子作《春秋》;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对孔子作《春秋》说表示怀疑;清代石韫玉认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唐代学者的质疑纯属无稽之谈

B. 《春秋》著者已明,无须再争

C. 时代远近,影响真相辨别难度

D. 学者身份、所处时代影响史实判断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仁政思想

B. 礼治为先

C. 礼法并重

D. 民本思想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

A. 自己不明确答案

B. 偏爱某些学生

C. 有教无类

D. 因材施教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钱穆先生说:“在庄周思想中,政治事业遂若成为多余之一事。”这主要是因为庄周

A. 主张重归“小国寡民”社会

B. 宣扬“天人合一”自然观

C. 追求超越功利的精神自由

D. 追求超越阶级的兼爱思想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 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 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 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 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 思想统一

B. 三纲五常

C. 君权神授

D. 以刑辅德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 统治者个人喜好

B. 当时的经济状况

C. 文人学者的喜好

D. 现实政治的需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 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 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 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 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朱熹曾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这一做法推动了儒学的

A. 世俗化

B. 政治化

C. 宗教化

D. 哲学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 “天人感应”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当某一思想形态开始走向没落走向衰退时,某些人或可成为某一思想形态的修正者、改良者乃至激烈的批判者。就儒家思想而言,符合这一结论的人是

A. 李贽

B. 韩非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思想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二者在思想上的主要差异是

A. 是否强调知识的作用和道德的力量

B. 是否推崇君主权威

C. 是否注重对人与社会的研究

D. 是否体现人文精神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A. 倡导民主政治

B. 强调依法治国

C. 对理性的尊崇

D. 忽视集体利益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前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提到:“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 主张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

B. 认为有钱的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

C. 主张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

D. 认为民主制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史,历史学家称其为“近代史”。下列选项最能代表近代历史发展特色的是

A. 人文主义兴起,社会走向世俗化,宗教信仰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B. 工业发达以后,农业的产值日减,导致工业国家不再重视农业

C. 封建制度解体,民族国家兴起,政治权力结构由分权走向集权

D. 中产阶级是工业革命的新产物,也是近代社会变化的主要推手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1320—1384年)指出,“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王朝隶属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荣”。这主要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运动

A.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B. 动摇了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

C. 推动了《圣经》在英国的传播

D. 使英国王权归属于教权之下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水平的差异

B. 政治制度的差异

C. 文化环境的差异

D. 国际地位的差异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题文)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他在一百年前与世长辞,但他曾造福人类因而永垂不朽,让我们向他请教吧。让我们也向其他伟大的思想家请教,向卢梭、狄德罗和孟德斯鸠请教,他们是光荣的伏尔泰的辅翼者。让我们与这些伟大的声音共鸣。”“我们”向这些伟大的思想家“请教”是为了

A. 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B. 反对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

C. 反对殖民主义的罪恶

D.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史记·滑稽列传》中写道:“朔初入长安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已其处,读之二月乃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

A. 造纸技术

B. 雕版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术

D. 制墨技术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技

A. 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

B. 普遍吸取西方科技成就

C. 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 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睢》、《兼葭》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A. 仁爱至上

B. 人文关怀

C. 强调民本

D. 批判怀疑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科学史上不乏富有传奇色彩又留下深刻启迪的故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了重物自由下落实验,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万有引力的灵感,爱因斯坦设想孪生兄弟中的一个以光速作太空旅行后将会比未旅行的兄弟更年轻。这说明

A. 科学发展以否定前人理论为前提 B. 科学理论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的

C. 三人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D. 生物学发展终于打破了神学桎梏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当代美国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指出,应该对互联网及其对言论自由、观念市场和民主制度的影响投注更多关心。互联网可以有效保存上述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但也潜藏着破坏上述价值的能力。对上述认识理解错误的是

A. 互联网有利于民主制度发展

B.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C. 要“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媒体和虚拟社会

D. 互联网下只能采用民主共和国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1610—1695),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  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贵族世家。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盂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人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它的核心是家与国相贯通,强调爱家向爱国的纵向提升。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在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下,家庭、家族与邦国的组织结构一致,个人、家庭、家族、邦国、天下形成一个等级序列,每个个体与层级具有固定的角色和功能。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逐渐成为朝廷和国的代表,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在构成国的千千万万个民众之家,以父为最高管理者,孝为最核心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在家族管理方式上效法帝王之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摘编自张倩《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

古希腊的家庭是城邦生活的最小共同体单位,家庭的代表是父亲,即使是儿子的债务也要算到父亲身上,若是有一个出色的儿子则显示了父亲的幸福。在家庭内部,父亲是家庭的创立者,给家庭带来荣誉和处罚,维护它的正义和正确,对家庭成员有绝对的控制力:可以发表命令支配他人。儿子作为城邦的延续者,一方面要顺承前者,另一方面则总悖逆父亲,逐渐从父亲手里接过家庭的掌控权,之后还要孝敬赡养父亲。由于希腊城邦的高度发达,它在方方面面相对其他政体具有优越感,并继续巩固维持自己。这个过程需要所有公民同心协力,为此需要使每个家庭能够和睦相处,并将城邦的意志贯彻到家庭的意志中去,父亲就负责执行这一职责,即教育后代,防止有人引诱他们学坏。而家庭的存在就在于提供一个较小的、亲近的环境给城邦的青年以成长空间,最终让他们为城邦服务。

——摘编自《古希腊和基督教家庭观比较》

材料二《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人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观念与古希腊家庭城邦观念的不同,并分析其对各自文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分析推动中国古代家国意识向近代民族主义演进的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