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醴陵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C.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早在周代,“妻”是指庶人配偶或宫中女御。如《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据此可知

A. 森严的等级制度被打破

B. 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 男权在社会中居于主导

D. 分封制和礼乐制的崩溃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题文)下表为东汉时期重要羌战节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年份

东汉政府

事件

107

(安定)(陇西)

羌不堪官员暴虐,适逢发兵赴西域迎西城总督段禧,遂揭竿而起

116

中郎将任尚

任尚攻羌,陷北地(宁夏吴忠西南),杀700人

141

护羌校尉马贤

马贤败死,羌东攻,侵入长安近郊,放火焚烧皇帝坟墓

 

 

——摘选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A. 羌战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的灭亡

B. 任尚攻羌,建立了东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理

C. 羌战反映了东汉内部矛盾激烈

D. 因为羌战,东汉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控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图为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图中除了劳作的诸人外,右上角另有一人,宽袍大袖,与其他几人紧身窄袖的装束不同,坐于一侧,似为监视劳作,上有仓房。据此,图中描绘的应为

A. 酿酒源于东汉的史实

B. 世代相袭的匠户制度

C. 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

D. 豪强地主的酿酒作坊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这说明当时

A. 儒家伦理逐渐普及

B. 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

C. 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D. 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他对史书中的隐讳,通常持批评态度。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编修的。据此可知

A. 《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

B. 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 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

D. 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 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B.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 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D. 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A. 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 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C. 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D. 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机器制茶业兴起

B. 海关关税的降低

C. 国内政局的变动

D. 国际茶市的扩大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论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

A. 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 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

C. 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D. 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辛丑条约》的签订

C.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 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题文)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某学者说:“华夏文明的实力已经消残殆尽……没有承担起继承并发扬光大历史文明的责任,甚至对悠悠历史文明予以了不可原谅的打击和破坏,是出现文明断层的根本原因。”这说明

A. 应该从传承的角度对待历史文明

B. 要以探索的精神去理解中华文明

C. 史学只需注重与今天相关的历史

D. 要着重研究中华文明辉煌的过去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37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一则宣言:“……()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其主要目的是(    )

A. 顽固坚持其反共主张    B. 根本上消除国共矛盾

C. 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 组织全民族力量抗战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蒋介石曾在某战区作战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该战役的历史作用是

A. 扭转了抗战初期局势

B.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

C. 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

D. 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了“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

A. 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

B. 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 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 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

A. 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

B. 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

C. 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

D. 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李悝的《法经》大致与《十二铜表法》同时成文,但是法律成了压制性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与中国的成文法相比,《十二铜表法》

A. 充分给予平民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

B. 主张公民权利并具备公民法性质

C. 确立贵族阶层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D. 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题文)1702年威廉去世,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王位,她讨厌辉格党,出于个人的好恶把大批辉格党人解除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这表明

A. 君主立宪制遭到破坏

B. 政党政治尚未形成

C. 国王仍有独立的行政权

D. 责任内阁制已形成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据统计,18世紀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A. 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B. 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C. 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 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A. 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B. 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

C. 重工业贡献比重大

D. 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私人土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却生产了25%-30%的苏联农产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A. 鼓励私人农场发展

B. 集体农庄生产效率较低

C. 忽视农业重视工业

D. 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20世纪末,反全球化反精英主义的“民粹主义”再次掀起高潮,并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影响政治活动的重要力量。这反映了

A. 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B. 西方社会普遍反对全球化的心理

C. 全球化加剧了西方社会阶层的分化

D. 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党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竞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制宪历程。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著作关于鸦片战争主要观点的对比。

时间

名称

主要观点

1903年

商务印书馆《中国历史教科书》

只介绍了战争过程和南京条约的内容

1907年

宏文馆《中国历史讲义》

《南京条约》后,“鸦片输入已多,……由是国势遂衰,内忧外患交迫已矣”

1913年

中华书局《新制本国史》

《南京条约》后“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于是流毒遍于中国矣”

1922年

商务印书馆《新著本国史》

以《毒物的蔓延与通商大局的发展》为题讲述鸦片战争

1929年

中华书局《高中本国史》

对《江宁条约》的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协定关税”对中国影响最大

1930年

北新书局《高中本国史》

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第一步

1933年

世界书局《初中本国史》

是中国外交的失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现阶段的落后与困难归因到这场战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