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原名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

A. 铁犁牛耕始于商代

B. 文献史料真实可信

C.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

D. 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题文)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 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 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 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

A.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

C.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 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题文)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粮、帛、茶、盐、铁、瓷(细瓷销城市,粗瓷销农村)、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纷纷然进入较远距离和较大规模地在地区间流转的商品系列之中。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贩运贸易非常的繁荣

B. 市场空间限制被打破

C. 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

D. 市民阶层扩大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长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

A. 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B. 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

C. 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

D. 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题文)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

A. 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

B. 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 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

D.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A. 肯定战争的正义性

B. 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 粉饰侵略战争性质

D. 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A. 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B. 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C. 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 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

A. 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

B. 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

C. 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

D.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分析下表数据可知1909—1918年武汉对外贸易入超表(单位:两)

年次

全国入超数

武汉入超数

1909

79165253

19953

1910

82131566

19907815

1911

94165777

13985354

1912

102576628

22864984

1913

166857011

36043559

1914

200822419

33114840

1915

35614555

27013657

1916

34609629

36730583

1917

86587144

34542784

1918

69010051

32831553

 

 

A. 帝国主义在1914—1918年对武汉的贸易掠夺加剧

B. 1914—1918年武汉的入超趋势与同期全国入超的缓和趋势适值相同

C. 1914—l918年全国五年的年平均入超数与1909—1913年五年相比有所增加

D. 1914—1918年武汉五年的年平均入超数与1909—1913年五年相比有所减少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

B.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35年12月,中共领导人谈到政权性质时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促使这一改变的原因是

A.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B. 中共成功实现战略转移

C.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 国民党的国内政策转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一五”计划期间,针对“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与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的矛盾,毛泽东指出“个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与大量供应是完全冲突的”。为此采取的解决措施是

A. 制定科学合理的路线方针

B.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D. 对国民经济实行战略调整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造成灾难的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那种浪漫主义的想法,以为把人民巧妙的组织起来,便能增加生产力,精神比经济因素对生产更有效力。基于这种认识,中共当时

A. 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发动“大跃进”运动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取每天的口粮,所以对他们来说,即使当选了政府官员,也无法全心全意地从事公职。因为所有公职都是无偿的,当时为解决这一问题,鼓励人们参政,雅典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发放工资和津贴

D. 实行财产等级制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B.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下面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

据此可以推知

A. 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 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 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

D. 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

A. 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 维持了专制保守的政治统治局面

C. 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 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罗斯福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斯福最终根除了“暂时疾病”

B. “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产销矛盾

C. “试验性疗法”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D. “试验性疗法”就是实行计划经济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29.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A. 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B. 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C. 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

D. 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99年12月,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报告”,并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使其可以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行动,这表明欧盟

A. 彻底摆脱了北约影响

B. 开启了“一体化”进程

C. 防务一体化正式启动

D. 仍然警惕“东方”威胁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枓,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给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则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则为蚕业。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较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本上不生产生铁,但铁器制造业仍具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能源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初兴起了创办白话文刊物的潮流,以下是摘录的部分白话报刊宗旨简表。

创刊名称

创办时间地点

报刊宗旨

《启蒙通俗报》

1902成都

“专以启蒙通俗为主”

《绍兴白话报》

1903绍兴

“唤起民众爱国和开通地方风气”

《宁波白话报》

1903宁波

主张实业救国,倡导文明,移风易俗

《安徽俗话报》

1904安庆

“它的宗旨一是救亡图存,二是开通民智”

《白话杂志》

1904东京

“旨在开通妇女界,鼓吹革命”

《北京女报》

1905北京

“开民智”

《西藏白话报》

1906拉萨

“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

《吉林白话报》

1907吉林

“宣上德,通民隐,开通风气,改良社会,使一般人咸具普通之知识,以预备立宪国民之资格”

《镇江白话报》

1908镇江

“注意开通下流社会智识”

《白话新报》

1909杭州

“唤起我同胞之爱国思想,振发其独立之精神”

《伊犁白话报》

1911伊犁

“启迪人们爱国思想和变革思想”

 

 

—摘编自陈晓明《清末白话文报刊及其特殊贡献》等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报刊宗旨所反映的时代要求,并对这一文化领域的潮流做简要评述。(要求:写明时代要求,史论结合)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初政治制度承袭元制。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凡事必先“关白”左、右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胡惟庸任丞相后擅权挠政,促使朱元璋决心削夺中书大臣的权力。洪武九年,先削去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名,只保留左、右丞相和左、右丞。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同时,罢中书省,废除丞相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属于皇帝。六部各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六部尚书的品秩由原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互相牵制,一切兵刑大权也都总揽于皇帝。朱元璋还藉胡惟庸案废置御史大夫。后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虽职责重大,但不过是七品官。另外,刑部主审讯,大理寺复审亦可驳正,朱元璋还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驳正章疏违误。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朱元璋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45年12月,杜鲁门正式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主题,明确提出外交与军事力量一致的原则。战后美苏之间展开的军备竞赛主要是核军备,根据形势制定“核战略”也就成了美国历届总统题中之议。美国于1961年专门成立了“美国军备控制与裁军总署”,负责有关军备控制的政策、研究以及宣传事宜。美国认为经济萧条和贫困是动乱和革命的根源,也是滋生“共产主义”的土壤。1949年通过的“共同防御计划”,确立了美国外援的基本原则,对盟国或友国的大规模经济和军事援助成为重要手段。利用国际组织、军事同盟,支持亲美政权,附有条件的贸易和技术转让等加强美国的渗透。随着美国势力在全球扩张,文化宣传工作正式成为经过国会立法的官方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作用似乎比军事和意识形态更为重要,这对美国的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略论美国战后外交的若干特点》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战后外交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影响力上升的原因。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墨子生息的邹鲁小邾国学术昌盛,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所以当地人喜好学术、技艺。除儒家思想外,这里还保留着夏商遗风,尊天、重鬼神的观念还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墨子的思想中也有所反映。墨子是个手工业劳动者,他的门徒也大都是小手工业劳动者,他们长期劳动、生活在普通民众当中,认为天下之大患,在于“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只有亲身受过劳作之苦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感受。

——《墨翟与<墨子>一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思想产生的条件。

(2)如果我们要研究墨子的出生地,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哪一个。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