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2019届高三(实验班)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吕氏春秋·当务》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即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故为王。”对此历史事件解说正确的是

A. 微子启与仲衍将被分封为诸侯    B. 商朝已出现嫡长子继承制度

C. 按规定微子启仍将为天下大宗    D. 该继位方式彻底消除诸子间的矛盾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上古三代时期,商朝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

A. 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B. 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

C. 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

B. 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

C. 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D. 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B.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C. 使华夏民族得以形成

D.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是《西周分封形势图》,依据图中信息可得出

A. 分封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B. 封姜子牙于齐是因为齐地富庶

C. 分微子启反映了周王统治策略    D. 洛邑是最大的诸侯国都城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

A. 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

B. 天子之位争夺激烈

C. 周王强化“共主”地位

D.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何怀宏先生指出,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自然也不是“士及庶人家族”。由此可推断,这种“世族”

A. 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

B. 春秋时期往往可议决国家大事

C.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

D. 一直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便不证自明。可见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遗址需要古书辅证才能得出结论

C.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D. 《逸礼》的其他记载也真实无误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A. 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B. 宗法制度陷于崩溃

C. 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D. 君王政治地位提升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 如用“一”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士”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夫,再复杂些的“上、古、山”字锁为商人常用,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古、正、尚、王”字锁。这说明

A. 礼乐制度已经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B. 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 商品设计着眼于不同阶层的需求    D.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楚汉战争时,刘邦入关后曾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稳定局势,但是项羽凭借军事实力自封为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让相国萧何拾取秦律“宜于时者”作律九章,以安后方。据此可知

A. 民本思想帮助刘邦统一天下

B. 楚汉战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C. 楚汉战争推动秦律的发展

D. 项羽仍然保留了分封意识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 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

C. 西汉的统治基础是下层民众

D.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该学者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A. 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B. 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

C. 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

D. 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题文)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 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 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

D. 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题文)《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这说明李斯认为

A. 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

B.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C.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獬豸(xiè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

A. 企盼统治长治久安    B. 追求廉政忠君的政治理想

C. 主张清廉惠民政治    D. 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A. 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

B. 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 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

D. 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B. 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C. 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D. 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资治通鉴》则称:“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吿县官。’”经过李世民反复劝说,李渊对李世民说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历史叙述来呈现

B.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C. 文字史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D.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苏东坡因反对宋神宗改革而几乎按罪当诛时, 宋神宗猛然想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最后只好强压内心的怒火、主动说服御史,把苏东坡贬官降级了事苏东坡也因这条老规矩从黄泉路上捡回了一条性命。这反映了宋代

A. 文官政治的特点    B. 重武轻文的风尚

C. 以文治国的方针    D. 兴文抑武的国策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在2016年浙江省博物馆“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上,布展的工艺美术品中有江西省博物馆戴新近出上的银鎏金魁星(即廿八星宿的奎星,后人附会其能主文运)盘,盘心是安放杯盏的菱花形凸校框,框外盘底则是图案,其下面一树桂花盛开,隐喻“蟾官折桂”。此盘反映出南宋时

A.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 科举影响民俗心态

C. 冶金制作工艺高超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材料反映出当时

A. 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

B. 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

C. 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

D. 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 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 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 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这反唤出汉代

A. 承继秦制,“国”与“家”同构

B. 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根基

C. 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体制

D. 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自古至今,各国在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美国是一个宪政民主共和国,以宪法为最高准则,实行三权分立。其中国会拥有立法的权力,但它无权执法;以总统为首的政府机关负责行政,拥有执法的实权,但它既不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也不能凭借主观想法任意诠释法律;法律和宪法的解释权在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负责。

材料三法国的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唐代宰相实行委员制有何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和中国唐朝在政治权力的运作方式上有何相似之处?其根本目的又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法国总统和美国总统的权力有何不同?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虽有海瑞、包拯、狄仁杰等能清廉公正,明辨是非,为民申冤的清官,但也有许多不明事理,造成冤案的官吏,其中多是由于昏庸无能和官高民低的官僚主义作风而导致冤狱泛滥的。如《窦娥冤》中的官吏桃杌由于缺乏持平公允之心,耐心细致和全面调查取证的态度,才最终导致窦娥的冤案,如窦娥所叹:“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摘编自武瑞《中国古代冤案的成因分析——以司法审判中纠纷解决为视角》

材料二

1873年(同治十二年),杭州府余杭县豆腐店帮工葛品连突然发病,不治而亡。经查验,知县断定葛妻葛毕氏与前雇主杨乃武通奸,二人合谋毒死葛品连,拟葛毕氏凌迟处死、杨乃武斩首。该判决经知府、按察使、巡抚、学政重审亦未推翻。但杨乃武家人不服,反复上诉,报纸也连篇报道,再加浙籍官员呼吁,递交刑部直接审办,有关人证、文案及葛品连尸棺于是被押送北京。经再次验尸,判明葛品连并非遭毒杀,而是病死。杨乃武和小白菜(葛毕氏外号)冤情得雪,终被释放。《字林西报》在1876年2月16日称:“该案特征在于,他们终于注意到严刑拷问对追究真相如何不起作用,这是令人高兴的……但是,该案是否会促使刑讯被废止,仍是未知数。”

——摘编自五味知子、袁广泉《中国近代杀夫冤案与媒体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冤案的成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冤案得以平反的进步意义。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未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撕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并,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材料二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钱宾四先生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疲了惫了,想一想家,那是你力量的源泉;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惧了怕了,想一想家,那是你自信的来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材料四: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