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返校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社会等级森严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这些战争

A. 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

B. 属于周初分封国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 加速了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

D. 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由托钵化缘来获得的。两汉魏晋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改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供式。佛教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

A. 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

B. 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

C. 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

D. 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记述

出处

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

《唐会要》卷五八

“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唐律疏议》卷九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唐六典》卷一

 

 

A. 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

B. 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C. 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D. 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这种状况表明

A.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 政治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C.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D. 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其中,“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

A. 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 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

C. 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D. 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题文)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

A. 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 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 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至元二十一年,元朝政府实行“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就是说,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这个政策反映出元代

A. 实施“与民争利”的做法

B. 封建海关赋税过于沉重

C. 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态度

D. 私人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 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据此可知,万民法

A.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C. 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D. 动摇了公民法的法学地位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A. 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B. 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 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D. 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科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板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巍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众所周知,西欧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了母国生产结构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促成了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并成为查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与西欧海洋商业型和单一经济型的民族国情不同,古代中国,其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本质性变革不得不主要依靠国内市市场。然而,鉴于国内各地区的巨大差异,就海外贸易对国内市场影响而言,明清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外向型转化,但还是发生一些显著变化,如欧洲商旅、殖民者用白银交换中国的生丝、绸缎等产品。明代外贸中心已由宋代的广州转移到邻近江南发达地区的福建,且走私商港、岛屿也多在闽、浙近海岛屿。这些都表明,东南沿海特别是江南产品适应了榆出的要求,海外市场的拓殖刺激了江南商品性生产和经济货币化。到19世纪初叶,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占据出超优势。但结果更多的是生产商品化的扩大、市场化的深化,难以见到生产力质的突破和生产关系结构性的革新。似乎一切都发生在内陆国家农耕社会经济的藩离内,地方社会的动机和要求匍匐在国家意志下。

——摘编白孙竞昊《明清地方与国家视域中的海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末叶肇始的海外市场对中、欧产生影响的异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在研究队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力时,采用了层次论和流动论这两种理论。层次论把人类社会存在按地位或职业分成不同的,并考察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分析人类的结构状态。流动论是分析人群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易位过程及其原因和影响。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运用中外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例证该史学研究成果。

(要求:可以就其中一种理论成果进行例证分析,也可以同时例证材料中的两种史学理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和国时期,古罗马实行的军事制度是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度,即所有的士兵都必须由拥有一定财产的公民担任,并根据等级和财产决定其所属兵种,公民兵不但没有薪饷,而且要自行筹备行军作战的一切装备和给养。这使得兵役成为出任下级军官和士兵的下层公民即小生产者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连年战争,作为罗马兵源主体的小生产者大批死于战火,或因长期征战,无暇顾及生产而大量破产,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由于公民兵服役期短,训练和经验往往不够充分,加之贵族把持的高级军官的严重腐败,致使罗马在对外战争中接连失利。

在这种形势下,盖乌斯·马略出任公元前107年的执政官,上任后立即开始了军事改革,史称马略军事改革。首先,马略废除了名存实亡的公民兵制,推行募兵制,取消兵役的等级财产限制和青年兵、中年兵、后备兵的编制划分,设置了新的军团——大队——百人队三级编制,将所有的重装步兵统一为军团士兵,由符合条件的公民自感担任,由国家统一提供装备、给养、薪酬,服役期16年,退役校后可在被服地区获得一块土地。重装步兵以外的弓箭手、抛石手、骑兵等,却由不具有罗马公民权的拉丁同盟者提供,称为辅助部队。

经过马略的改革,罗马军国的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形成具有高度荣誉感的职业化军队,推动罗马共和国进入全面扩张的新时期。但是,由于军团士兵随统帅常年在外,使得军队的效忠对象由共和国与元老院转变为军团统帅,给凯撒、屋大维等拥兵自重的“巨头”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根据材料,分析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马略军事改革的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杜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出身望族,有记载的最早到达非洲的中国人。

公元751年,杜环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但受到优待,周游西亚,并随着阿拉伯使团经过埃及、苏丹而到埃塞俄比亚的摩邻国。762年,杜环从埃塞俄比亚的马萨瓦港启航回到波斯湾,并于当年乘商船返回广州。回国后,杜环著《经行记》一书,描述了他从耶路撒冷启程,经过埃及、努比亚到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国的见闻,是记录当时西亚北非地区宗教信仰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情况的重要的原始资料。

《经行记》现已失佚,虽仅有杜佑《通典》所转引的1500余字存世,但却保留着中国最早的关于伊斯兰教义的记载,也记录了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的史实。根据文中记载,怛罗斯之战中被俘流落大食国的唐朝工匠有金银匠、画匠、绫绢织工,这一方面记录中国古代工艺技术西传的史实,另一方面,由于所记载中的俘工匠中没有造纸工匠,因而推翻了造纸术经怛罗斯之战西传的看法,具有十分珍贵的史学价值。

(1)根据材料,说明《经行记》的史学意义

(2)相对于知名度较低且已失佚的杜环《经行记》,同样向本国介绍外国风土人情的《马可·波罗游记》则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且传播极为广泛。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这种差别出现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