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惠州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题文)《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可以表明古代法律( )

A. 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    B. 以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

C. 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    D. 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清时期,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全长5150公里,故又称“万里茶道”。这说明清时期

A. 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 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 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 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 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

D. 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1937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1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44%,占工人比例为73%1942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5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78%,占工人比例为49%。上述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资本家实施实业救国

B.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民族企业内迁和实行战时体制

D. 美英等国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 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 是一部成文法典

C. 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 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一个小扣针厂,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械也很简陋,有人还要兼任不同操作,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据此可知

A. 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

B. 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

C. 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

D. 工业革命催生自由主义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

A. 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B. 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

C. 国会的补教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 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

A. 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

B. 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

C. 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

D. 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组织一大批美国体育界知名人士到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希望通过美国文化人士与当地民众的面对面的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民众心中美国形象的构建。该做法

A. 旨在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地区

B. 主要目的是扩大美国文化影响

C. 使得美国资本在当地迅速扩张

D. 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分析原因。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著作在探讨中华民国的发展历史时,将其时代特征概括为“中华民国时期虽黑暗且混乱,但却是中华文明的关键转折时期,中华文明的各种要素逐步克服各种外部侵扰和内部矛盾,不断在探索中吸收中西文明内涵,努力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请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论证上述观点。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幕府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引荐亲信士人加入府署、参与行事决策的制度,由来已久。晚清社会剧变,推动幕府不断革新。

鸦片战争前的陶澍幕府,充其量也只有魏源等一二十名幕友;鸦片战争后的曾国藩幕府总数有400——500人,李鸿章幕府有304人(含洋员)。幕府人员除了原有的儒生、朝廷命官外,又新增了留学生、洋人以及新式学堂学生等。幕府的职能,由明清时期处理刑名、钱谷等琐碎事务,逐渐转为办理洋务、外交事务为主。督抚们还应形势需要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局”所”,冠冕堂皇地委任自己的暮僚管理,而无须朝廷另外指派司道大员。幕僚的薪水从公费中支出,不再由幕主自掏腰包。

——据李志茗《晚清幕府的嬗变与近代社会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幕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幕府改革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