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20世纪70年代,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B.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C. “神舟5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D. 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A. 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 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 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 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网络问政(公民以网民身份通过互城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民众和政府之间搭建起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其制度化的建设也在逐渐展开.如人民网、南方网等网站都开设有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关于网络问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于网络的复杂和制度的不完善,网络问政不利于杜会主义协商民主

B. 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C. 垃吸信息、有害信息充斥其中,网络问政不必开设

D. 网络协商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一定理度上激发了公民的民主意识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题文)1978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号召:到1985年,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达到或接近1970年发达国家的科学水平。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

A. 开始淡化科技领域的意识形态

B. 认识到国内科技水平落后的现实

C. 准备用科学技术引领改革开放

D. 在科技发展问题上已无冒进倾向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1988年邓小平在视察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邓小平的话说明

A. “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B. 我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拥有核武器和人造卫星

C. 没有两弹一星的国家就不能叫有中央影响的大国

D. 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奠定崇高国际地位的基础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题文)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二是靠袁隆平。这是因为农民靠他们在中国推行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

②提出“一国两制”

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培育和推广杂交水稻

⑤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0月16日下午3点,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无独有偶,这一天,不相信中国人的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材料中提到的事件是指中国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神舟5号”成功返回地面

D.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 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中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擦肩而过,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积极抓住机遇,参与新科技革命。除去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外,我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神舟5”“神舟6发射成功

C.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70428曰,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A. 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B. 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 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 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对国家国际地位有重要影响

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银河—I计算机研制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地的是

A. 核武器技术

B. 生物工程技术

C. 地质学技术

D. 运载火箭技术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突出成果

B.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缓解了“大跃进”带来的经济困难

C.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提高了新旧格局交替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确立,反映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就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题文)“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20079月,神舟七号飞天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有新的进展,而人类飞天梦想的首次实现是

A. 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    B.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C. 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D.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题文)2013年12月14日晚9时11分,嫦娥三号平稳落月,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成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列中国的科技成果中,出现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 原子弹、氢弹发射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 把宇航员送入太空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奔向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下列史实标志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D. 中国第一颗地对地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电影《邓稼先》以我国秘密研制原子弹为背景,讲述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秘密研制原子弹、氢弹而无私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这体现出

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其成就促进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

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汉至唐宋,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科技有所发展,某些领城仍领先于世界,但总体上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明代以后,由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明清科技发展史中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总结其历史教训,就是为了切实重视科学技术,不重蹈覆辙。”

——刘尚希等《明清科技发展:政府作用与历史经验教训》

材料二  建国初期,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研究单位、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组成的科技体系。1956年成立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国防科技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在国家计划领导下,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航空科技等学科及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诞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不断探索新的科技体制,既通过法律、法令形式形成科技政策,也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科技战略、规划、章程。人才、教育等配套政策不断出台……大量科技成果的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改编自《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唐宋与明清时期社会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