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18986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B.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C.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D.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陈旭麓认为: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明显的偏向:这平偏向主要表现在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坚决批判专制独裁

C.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 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的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红火,晏氏新书投资又打水漂。这一个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A. 清末新政的发展历程    B. 晚清出版业受到严厉打击

C. 民国读书人的功利性    D. 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题文)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可能是

A. 维新派批判洋务运动    B. 革命派批判维新变法

C. 义和团批判维新    D. 新文化运动批判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某学生以“鸦片战争期间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校,他可以查阅的是

A. 《日知录》

B. 《海国图志》

C. 《变法通议》

D. 《明夷待访录》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瞿秋白在一段回忆中提到: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19世纪40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社会主义在中国文化界大行其道

B. 中国与俄国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

C. 中国产生的社会主义流派非常多

D. 国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较为模糊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23年《台湾民报》创刊,其创刊词中提到:“我们处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要求生存,实在非赶紧创设民众的言论机关,以助社会教育,并唤醒民心不可了。……所以这回新刊本报,专用平易的汉文,满载民众的智识,宗旨不外欲启发我岛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气,以谋台湾的幸福。”这说明当时台湾深受以下哪一事件影响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题文)论及20世纪中国某次历史运动,有学者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并对“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场“历史运动”指导思想是

A. 民主与科学    B. 改良与进化论    C. 马克思主义    D. 三民主义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 工农运动的发展

C. 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D. 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

A. 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

B. 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

C. 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

D. 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 )

A.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 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 推动民主法制社会制度的建立

D.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题文)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材料表明

A. 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被动近代化

B. 近代中国的发展是对传统儒学的突破

C. 中国近代化是内外作用下的主动过程

D. 中国近代化是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6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西学东渐之风,到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西学东渐有得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

B. 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主要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西学东渐最早体现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

D. 西学东渐过程中,存在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

A. 已经与儒家学说占主导的传统文化决裂

B. 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

C. 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 力主实行政治改革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题文)严复在《天演论》中强调该书与“强国保种之事有关”。据此可知,严复意在

A. 揭露清政府腐朽统治

B. 激励变法图强的勇气

C. 颠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树立民主革命的信心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18年,李大钊发表文章称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历一番苦痛。……这新纪元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从当时情况看,李大钊所说的“这种潮流”是指

A. 新文化运动

B. 民族解放运动

C. 民主和科学

D. 社会主义革命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政治之悍敌也。……贵族之于平民,固少数也;其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力,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后此平民亦能以之为型,以之为循。此论主张的是

A. 共和

B. 民主

C. 帝制

D. 自由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题文)梁启超说:舍西学而言中学,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宣扬中体西用”    B. 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 减少变法阻力    D. 回应民主革命思潮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汪康年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乡试,因在日月星辰系焉(出自《四书·中庸》)一题中,能以吸力解字,罗列最新天文家言,被主考官认为是新旧学均有根柢,因此想把他列为第一名。这反映了(   )

A. 戊戌变法的开展推动科举制度的变革

B. 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顺应了时带潮流

C. 科举取士标准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

D. 中国向西方的学习逐步转向思想领域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毛泽东这句话

A. 肯定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倡导

B. 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形式主义偏向

C. 全面否定了新文化运动

D. 批评了新文化运动的不彻底性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明,尤重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摆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这表明,康有为主张剪辫的根本出发点是

A. 安全生产

B. 推翻清朝统治

C. 发展国力

D. 禁绝西方文化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胡适提倡“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即不依傍、不盲从。这反映了他主张

A. 培育独立理性精神

B. 继承发扬经世致用思想

C. 摒弃传统儒家学说

D. 开展平民化的文学革命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题文)晚清的梁廷枏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这反映出

A. 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    B. “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C. 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D. 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心目中的文明大国近似开明的或合乎情理的专制国家。他认为应由服膺理性的开明练达的少数人(国王和他的顾问)掌握统一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出生相当卑贱的卢梭则大声疾呼,人性中最好的品质,诸如善良、无私等都是自然的产物,他渴望有一个人人都能觉得自己是其中一员的共和政体,同时强调主权“统一不可分割”。

                    ——据《世界文明史》、《现代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北京青年学生于19191月创刊《新潮》杂志,介绍西洋思想,批评时弊,在青年学生中颇有影响。19197月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并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建立分会。青年学生创建的这些新式刊物和进步团体,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据刘祥英《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三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伏尔泰和卢梭政治主张的异同点,并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2)材料二中的“启蒙运动”指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结合1919年的史实,概述“启蒙运动”不断高涨的表现。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