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岳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周的秩序井然”,汉的凝重”,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对应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宗法制    D. 行省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宋代苏辙在《唐论》中称:唐太宗将天下之兵,分布在八百多个兵府内,在关中设置五百个兵府,在地方和边疆则设置了节度使,让其手握重兵,这一制度使到朝内大臣不敢政变,地方将帅不敢叛乱,四境夷狄不敢犯边,是最好的制度。苏辙文章实质上是对北宋出现的哪一政治现象的评论

A. 重文轻武    B. 守内虚外    C. 重本抑末    D. 兵将分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表述符合雅典最高民主阶段的是

A. 成立四百人会议

B. 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C. 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

D.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雅典实行民主制的根本目的是

A. 让所有公民享有民主权力

B. 保持本城邦独立、夺取异邦财富和奴隶

C. 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D. 维护工商业阶层的利益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权

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贵族的特权受到限制

D. 平民与贵族达成了某种妥协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B.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C.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D.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题文)中国被古代西方国家誉为“丝国”或“瓷国”。下列对“丝国”和“瓷国”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产量最大

B. 中国是丝绸和瓷器的原产地

C. 丝绸和瓷器都仅出产于中国

D.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最精美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题文)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A. 农民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

B.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 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 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下表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形成

C. 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 农民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顶峰的是

A. 家庭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有(    )

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在《权力的追求》中说:中国在一千年前后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颠覆了世界史的一个关键性的平衡。我相信中国的例子启动了人类的一个千年探索,去发现在协调大规模行为这一点上,从价格和私人或小团体(合伙或公司)对私利的看法出发,会有些什么成果能够体现材料中转向市场调节的行为的观点的是

A. 唐朝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B. 宋朝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C.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D. 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了晋商兴衰的缩影。晋商以贩运供给边境驻军军粮起家,从中可反映明朝的哪一特征

A. 专业商人兴起

B. 政治黑暗,统治腐朽

C.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长途贩运

D. 边境不宁,战争频繁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A.清代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B.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C.京城城市规模的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D.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急剧加重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 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 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 “自杀说自卫说更正确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材料说明宋代

A. 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

B. 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

C. 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D.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收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主要因为

A.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B. 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C.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D. 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表为“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性质书院比例表”,对其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 理学取得正统地位

B. 商品经济促进思想繁荣

C. 教育事业篷勃发展

D. 思想控制日益强化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A. 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B.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C. 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 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材料意在说明智者们

A. 适应社会需要,实用效能高

B. 否定绝对权威,敢于创新

C. 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D. 过分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和孔子一样倍受尊崇,但事实并非如此,孟子却好象被忽略了。原因是孟子的思想

A. 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B. 提出了仁政学说

C. 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D. 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 人性本善

B. 心即理也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知行合一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五代、宋朝的“音乐文学”,上承于诗,下沿为曲。在这一“音乐文学”的创作中取得伟大成就的是

A. 屈原

B. 司马相如

C. 苏轼

D. 关汉卿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 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 标志着世俗文学的诞生

D. 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秉笔直书    言必有据   论从史出   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   )

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二、论述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之际的文化,橫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种现点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种观点加以论证。

 

三、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规定:每丁每年缴纳租粟2石;户调随乡土所产,绫2丈,锦3两,或纳布2丈5尺,麻3斤;每丁每年服役20天,闻年22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纳绢3尺,称为庸。……

材料二  1581年张居正改革,其内容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材料三  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问,固各疆吏奏请,以此摊入地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

材料四  清朝前期人口统计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唐朝到清朝分别实行的赋税制度,并概括其各自的特点。

(2)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实行这种赋税制度的积极效果。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2017年习近平在全国政治工作会谈上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监督机制从古代就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在秦朝我国监察机制基本形成。

材料二汉代的监察机构叫作御史台,长官仍为御史大夫。汉朝的御史大夫既有参与朝政的权力,又有“制监百司,纠绳不法”的权力。汉武帝将全国划分13个大监察区,设刺史负责监察工作。汉武帝还为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其中五条是针对不法官吏制定的,一是假公济私,侵夺百姓;二是草菅人命,滥施刑罚;三是任用非人,压制人才;四是放纵子弟,为非作歹;五是庇护豪强,通行受贿。

材料三唐代监察机制更为严密,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唐代监察制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御史可以参加司法审判,对于重大案件,“则诏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同案之”。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俗称“三堂会审”。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御史“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组织部副部长韩愈就曾担任过监察御史。

——据《新唐书百官志》、《唐六典》

材料四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节选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1)材料一体现的是什么制度?请你根据所学例证“秦朝我国监察机制基本形成”。

(2)结合材料二简述汉代监察机制的特点并简要分析汉武帝设刺史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简述唐代检察制度的特点,并谈谈此制度的弊端。

(4)材料四向我们透露了什么历史信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