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题文)下列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项目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 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 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C. 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D.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加弗利尔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这个“声震全球”是指什么事件?

A. 萨拉热窝事件

B. 巴尔干战争

C. 俄国十月革命

D. 美国向日本投掷两枚原子弹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半岛的矛盾空前激化,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是

A. 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时期尖锐复杂

B. 有的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 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地进行扩张

D. 欧洲列强纷纷介入扩张自己的势力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英日同盟的缔结                  B.德意奥三国的“同盟条约”的签订

C.法俄军事协定的缔结              D.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

②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

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一战”的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第三帝国《装甲兵之歌》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个战役中

A. 凡尔登战役 B. 库尔斯克会战 C. 索姆河战役 D. 马恩河战役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以自身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出发点

B.意大利不守信用,背信弃义

C.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

D.协约国方面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A. 双方不分胜负

B. 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 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 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 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 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 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 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电影《我的1919》出现了一些镜头,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美国、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

B. 列宁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

C. 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

D. 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下列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形成

B. 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

C. 英日同盟被拆散和《五国条约》的签订

D. 德国常备军被完全取消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主要依据是

A. 战胜国对战败国再次处置和掠夺

B. 进一步协调了列强在欧洲和中东的关系

C. 平衡了列强的海军军备竞赛

D. 调整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条约》的共同点之一是

A. 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抑制日本的势力

B. 日本在受限制有同时也保持局部特权或优势

C. 华盛顿会议参与各国平等协商的结果

D. 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共同之处是

①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②侵犯了中国主权,损坏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由少数大国操纵会议

④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在巴黎签订。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福煦此话的含义主要是指巴黎和会上

A. 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B.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 美国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 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下面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A.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彻底改变

B. 是“一战”中的战胜国凭借实力重新分割世界的产物

C. 从法律上确认了帝国主义奴役、压迫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权益

D. 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特别广,这主要是由于

A. 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

B.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完全形成

C. 经济危机本身具有传播性

D. 世界性的贸易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分别是

A. 墨索里尼上台,“二二六”兵变

B. 希特勒就任元首,“九一八”事件爆发

C. 希特勒出任总理,广田弘毅组阁

D. 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日本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假如以“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取得战争胜利”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史实中,不宜作为论据的是

A. 中途岛之战

B. 日德兰海战

C. 中日甲午战争

D. 不列颠之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

B. 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

C. 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 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反映的主题是

A. 控诉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罪恶

B. 控诉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C. 控诉法西斯的罪恶

D. 控诉西班牙内战的罪恶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下列英法美采取的哪些政策事实上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①英法控制的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

②实施经济制裁却把石油等战略物质未列入禁运范围

③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供意军使用

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

A. 1929年的经济危机的影响

B.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 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

D. 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下图)这是七十年前的一幅英国漫画《三头怪兽》,这头怪兽是影射

A. 三国同盟

B. 三国协约

C. 同盟国

D. 轴心国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一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敌人的根本原因是

A. 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

B. 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

C. 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

D.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伤害了美国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题文)“一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有

①使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②引发了欧洲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动摇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④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其中正确描述是

A. 西欧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但战后迅速得以恢复

B. 英国依然保持着世界工业第一强国

C.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D. 日本经济在大战期间停滞不前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A. 双方不分胜负

B. 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 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 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西方世界出现社会大动荡,其中改变历史进程最大的事件是(   

A.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 

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C.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反法西斯斗争兴起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丘吉尔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从我们的视角,可以提供的论据有

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②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③国际联盟没有很好履行其宗旨

④轴心同盟形成

A. 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④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细节决定成败。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能以少胜多、大败日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

A. 率先掌握了先进的雷达技术,夺取了制空权

B. 计划周密,海空配合,行动突然

C. 切断了日军的石油供应线,使其海空军丧失机动能力

D. 破译了日军密码,对日军行动了如指掌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

①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②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③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20~1870年主要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20年

50

15~20

-

10

1840年

45

-

12

11

1850年

39

-

15

15

1870年

32

10

13

23

 

材料二  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

年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0

13

23

1881~1885年

27

9

14

29

1886~1900年

20

7

17

30

1906~1910年

15

6

16

35

1913年

14

6

16

36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各国之间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3)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给世界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材料一: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1)这位代表所说的“新秩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这句话的?

材料二: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代表中国进行强有力地辩驳。他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中国之不能放弃山东就像基督教之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上是如何处理的?

(4)时隔2年之后,英美日中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第三个重要议题就是解决中国问题,此时山东问题又是如何处理的?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