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荀子•富国》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自给自足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A. 重视历法指导

B. 关注生态环境

C. 讲求精耕细作

D. 注重农事时令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题文)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 小农经济的形成

B. 赋税制度的变革

C. 土地制度的变化

D. 重农抑商的推行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一年一度的春运经常被形容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移。而在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从来没有停止过,古代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 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 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 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区域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宋朝

3025541

62.9%

1122476

37.1%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

B. 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 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D.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降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的影响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这反映了

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B. 重农抑商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

C. 海禁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D. 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商贾指南》《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士商类要》等一系列商业书籍出现,“弃农从贾”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表明

①商人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

②商人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③社会对商业的认可与重视

④政府奖励工商政策的成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 )

A. 中国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中国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中国大力发展陆路交通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中国商帮: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宿命》一文指出:“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时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跃在海外贸易中。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装的方式走私,最嚣张时公然对抗政府。”导致明朝海商这种命运的主要因素是(      )

A. 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    B. 走私带来的暴利的吸引

C. 海商崇尚武力    D. 西方殖民者的扶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B. 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 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A. 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 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D. 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

B. 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C. 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

D. 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下表中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

时间

国家

代表性展品

1876正

中国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瓷器等

美国

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2010年

中国

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美国

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

 

 

A. 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

B. 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

C. 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

D. 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下列对此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曲线①反映的经济形态在我国近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 曲线②③反映的经济形态均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C. 曲线④反映的经济形态最能代表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流

D. 曲线⑤反映的经济形态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1919年和1937年后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造成这两个时期下滑的共同原因是

A. 国民政府的大规模搜刮

B. 国共内战导致的经济发展困难

C.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外国的侵略加剧打击了民族企业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 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C.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 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 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 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 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当时苏联

A. 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 利用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

C. 消除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能为工农业产品支付几千亿美元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 (《罗斯福选集》)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保护劳工权利                       D.推行以工代赈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指国家干预经济

B.严重缺点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自由放任政策

C.国家成为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

D.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材料反映了英国

A. 为应对经济危机持续影响采取措施

B. 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

C.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

D. 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 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D.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 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B. 一味发展重工业

C.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20世纪是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世纪,也是互相学习借鉴的世纪。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罗斯福谈到的“彻底的革命”、“新运用”分别指什么?进一步指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实质

(2)材料二中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怎样的重大突破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江苏松江府等。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一带各村庄都种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摘编自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二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

(3)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