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的史论推断是

A. 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 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C. 中国古代有把宰相制度看成是“贤人政治”体现的传统政治观念

D. 宰相制度的废除是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的根源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日,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日,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10年前,主张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 

A. 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    B. 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C.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D. 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 爱国主义

B. 民主科学

C. 追求真理

D. 平等进步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主要思潮的原因是:( 

A. 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加剧    B. 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C.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D. 新文化运动促使学校教育发展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 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 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 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 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43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06524日,长沙市民某先生在家中整理物品时,发现一张其母亲跳字舞的照片。据其母介绍,当时,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字舞。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文革时期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A. 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

B. 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 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

D. 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题文)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这表明

A. 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B. 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

C. 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D. 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约公元前420—418年在雅典上演的《伊翁的故事》中,剧中男主角把雅典比之为一个“充满恐怖”的城市,用一种小心谨慎的言语解释他宁愿在达尔斐神庄过一种没有友人的奴仆生活,也不愿做一个自由人和一位公子而生活在像雅典这样的地方。该剧作者意图

A. 揭露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B. 表达对雅典政治体制的不满

C. 赞美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D. 讽刺雅典社会贫富差距过大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十将军委员会是古代雅典的最高军事机构,将军之职按公民自费服役的传统,不仅没有薪饷而且还要自己出资装备一切,十将军始终不搞抽签而只有选举产生,并可连选连任。十将军委员会

A. 减轻了公民的经济负担

B. 便利社会上层掌握要职

C. 增加了奴隶主经济负担

D. 培养了公民的尚武精神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A. 民主共和逐渐成为人心所向

B. 工人和农民联合反对君主派

C. 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了

D. 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很激烈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 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这是人类历史的首创,一个不朽的政治奇迹。”创造这个“政治奇迹”的法律文件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德国1871年宪法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传统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这里的“偏离”和“回归”分别指

A. 军国主义色彩、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B. 军国主义色彩、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

C. 专制主义色彩、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

D. 专制主义色彩、联邦制国家不断完善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后,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先后成为观察员国家。2013年1月,土耳其提出加人上海合作组织的想法。4月,土耳其成为北约国家中第一个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上海合作组织是

A.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B.亚欧国家的自由贸易区

C.亚欧国家多方合作的政治集团       D.区域反恐政治联盟组织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英国派出使团到中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乾隆皇帝拒绝其派遣使节常驻北京的要求,英国只能向中国派出专注于贸易事务的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为了阻止外国使节进京觐见皇帝,由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的两广总督来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但外国使节获得了平等地和中国官员联系的权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最终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而外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得以实现则是在1873年。至此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在中国完全建立。

——摘编自李潜虞《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

材料二.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基础上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主要由礼部负责。1861年,恭亲王奕奏请而获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凡与洋务有关者均属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但是随着外国各种侵略势力的逐渐深入,他们对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在处理对外交涉方面,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原因,并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下列是一组有关建筑的材料。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外朝建筑高大森严,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庭院错落,自成体系,富于情趣。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

材料二.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首脑怀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罢免。这是一项很严重的行为,需要多数众议院议员提出弹劾,三分之二参议院议员同意后才能加以定罪并予罢免。在美国历史上虽然只有三位总统面临过弹劾,而且除尼克松辞职外,无一人被罢免,但国会山上的这座白色建筑让每一位总统的心头都悬着“达摩克里斯”之剑。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该制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政治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评析?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全面侵华后尽管国民政府一再积极寻求援助,美国依然采取了中立和不干涉的政策,双方关系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被迫卷入,共同的敌人使双方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盟友,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和支持,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摘编自董岩《论抗日战争时期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的时期。中国援越抗美,中美之间自朝鲜战争后以间接方式进行了又一场军事较量。但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双方以务实的态度去处理国际问题,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现实基础。

——摘编自黄英、王珊珊《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曲折,但却拥有越来越多的利益共同点,中美整体关系将趋于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世界上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即便是面对中美关系的暖春期,中国政府也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免受美国的牵制。而面对中美之间的矛盾,我们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对方的理解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摘编自《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走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美关系的现状,并概括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态度。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