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学分认定(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北京故宫中清朝中央某机构遗址有如下文字介绍:“……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

A. 辅佐皇帝,随侍左右

B.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 陪读陪写,参与决策

D. 掌管军队,谋划战事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B. 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 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 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 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B. 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 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军权高于行政权    B. 分权与相互制衡

C. 总统权力至上    D.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1882年,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说:“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员之权薄弱,不可以议院之多数决定事项。”这表明德意志帝国

A. 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B. 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C. 仍是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D. 议会与政府同对皇帝负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根据下列信息判断,这是哪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信息一: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信息二:行政大权由总统及其内阁掌握。信息三:总统由议会选出。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一位外国军事考察员沿长江考察中国海域情况,他最远可以到达

A. 汉口

B. 九江

C. 宜昌

D. 重庆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

A. 政权更迭

B. 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C. 国家领土的变化

D. 国家性质的变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周恩来曾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下列各项中,关于第二个天安门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A. 知识分子开始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迫于国内压力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第一次实践了这一观点的是

A. 二月革命

B. 巴黎公社

C. 俄国十月革命

D. 新中国成立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描绘列宁在1917年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这样写道:“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茨威格这句话的最准确的意思是

A. 列宁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 列宁领导的革命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统治秩序

C. 列宁当选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是对资产阶级的沉重打击

D. 以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一战,协约国集团分崩离析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誓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题嘉兴南湖烟雨楼,对联中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哪次会议有关:

A. 中共一大    B. 国民党一大    C. 中共三大    D. 八七会议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是

A. 中共三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某同学在参观南京总统府时,发现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定格在“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这一天”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中华民国建立

B.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

C. 日军占领南京

D.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下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作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选民证,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四部宪法,它历经多次修改,不断完善,其中1999年3月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A. 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B. 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 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D. 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在2012年6月举行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A. 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 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 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 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业繁荣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一张抓拍到的1961年某日在铁丝网网成的柏林墙即将封闭的一瞬间,一个参与围墙行动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一方的照片,作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

A. 美苏冷战

B. 欧共体成立

C. 马歇尔计划推行

D. 苏联解体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63年,德法两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A. 彻底消除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

B. 促进法德和解

C. 通过合作在北约内部对抗美国

D. 提升欧盟的合作水平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7111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为周恩来。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A.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以下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是

A. 使用耒、耜

B. 筒车灌溉

C. 铁农具的使用

D. 曲辕犁的发明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中反映了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④土地兼并的普遍存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井田制遭破坏

B. 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C. 均田制的实施

D. “不抑兼并”政策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青花瓷《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成交(约合2.3亿人民币)。这一价格不仅创造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成交价,同时也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成交价。这一瓷器属于

A. 南北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 儒学发展,满足市民的欲望

C. 坊市制突破,商品经济的繁荣

D. 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 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 “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 )

A. 中国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中国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中国大力发展陆路交通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C.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布罗代尔在《15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的(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的认识逐渐清晰

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 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 荷兰的经济非常落后,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C. 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D. 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创新,不仅推动了社会进步,而且使不同文明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中国传统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史料二雅典模式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史料三英国模式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3)据史料三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列举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一次“灾难性的战争”。

材料二第2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4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5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指出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正是在1942年抗战期间,列强取消了百年来的对华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可以抬头立足于世界……八年的辛酸和血泪,日本人用火光和死亡,为中国人铸造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有许多悲壮的事迹。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3)举出两例“八年间中国奋起抵抗”的史实。据材料二,概括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