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南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下列图示的工具或技术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制和应用的,其中开始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

A. 耧车

B. 曲辕犁

C. 耦犁

D. 翻车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据下表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A.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 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C.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 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 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B. 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C. 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D. 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5世纪“欧洲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的主要原因是

A. 当时他们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

B. 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C.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D. 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 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 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D. 工业革命的进行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

A. 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B. 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C. 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 英国和中国

B.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C. 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D. 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 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

B.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C. 洋务官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

D.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A. 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甲午战争之后

D. 辛亥革命之后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这样说主要是因为

A. 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B. 民族工业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C. 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 军阀割据混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两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两个时期改变组织的方式分别是

A. 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松绑”反映的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 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B. 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客观条件是:

①靠近港澳,华侨多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资源比较丰富

④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

A. 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

B. 革命派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 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 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梁启超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维新变法,创办了一批报刊,如《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这表明

A. 报纸具有政治宣传的功能

B. 近代新闻观念逐渐形成

C. 报纸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

D. 看报成为民众生活重要内容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以下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这表明

A. 新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及家庭稳定

B. 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家庭稳定

C. 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

D. 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

A. 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

B. 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

C. 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 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从1983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到1988年达到正常水平。对以上改革措施解释全面准确的是

A. 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

B. 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D. 通过私有化政策剌激资本家进行大规模投资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题文)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_____思想”

A. 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国家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 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说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A. 推行“新经济体制”

B. 鼓励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C. 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D. 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原因是

A. 苏联工人的自由快乐,美国工人的民主平等

B. 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 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 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的民主平等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北京时间2016年4月17日,厄瓜多尔西北海岸发生里氏7.5级她震,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严重。可以为其提供灾后重建贷款的国际组织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亚太经合组织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起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A. 冷战秩序的建立

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C. “新经济”的出现

D. “福利国家”政策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1957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坚定地表示:“我们绝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的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并且,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这说明当时英国

A. 主张经济全球化

B. 力图遏制经互会的扩张

C. 抵制加入欧共体

D. 不愿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各有不同,以下属于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的是

A.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B.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C.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D.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了。这种感觉直接源于(  )

交通工具的变革

通讯技术的创新

垄断组织的形成

关贸总协定的创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题文)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A. 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 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 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 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经历了艰苦的探索。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到20世纪中期,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最终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和“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分别指的是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有哪些重大举措?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大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3)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开始谋求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实现经济联合,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

—周敏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二某位学者认为,“全球化”……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割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犹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初,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行动。

(3)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