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铁犁牛耕

C. 精耕细作

D. 男耕女织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 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 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齐民要术》记载,中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

B. 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

C. 曲辕犁的使用

D. 水利工程的修建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 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 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

B. 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

C. 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

D. 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宋代民户买卖田地、房屋、牲畜、车船等,凭契约赴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称为印税;另收牙契税,否则即是无效的白契。宋代官府这样的征税方式

A. 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B. 既扩大税源又提供了合法保障

C. 便利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

D. 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支持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

A. 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 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 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 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白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里谚云:‘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

C. 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 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写道:明朝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看来,16、17世纪中国商业

A. 重视道德义务漠视经济利益

B. 主要采取重血缘的家族式经营方式

C. 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

D. 因缺乏现代法制作保障而举步维艰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这些做法

A. 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

B. 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

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842-1880年,中国进口以鸦片、棉布为主,出口以丝、茶为主;1881-1910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影响晚清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B.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

C.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剧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 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 中国卷人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 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 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 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导致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是

A. 区域经济差异

B. 列强侵略深入

C. 抑商政策松弛

D. 国内政治形势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 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

A.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 B.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

C.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 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

 

1931年

1933年

下降幅度

中国茶叶出口额

5108万元

3858万元

30%

中国蚕丝出口额

14704万元

5642万元

61%

 

 

A. 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 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

C. 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

D. 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产品价格曾经暴跌,直接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村,无人愿意种地,也无人愿意买地做地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革命的蓬勃发展    B. 土地改革取得卓越成效

C. 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A. 反映出民族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B. 体现了国人具有盲目排外的心理

C. 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

D. 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转变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37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仅421.6万元,仅占全国的工业资本总数的1.17%,到1942年,全省工业资本额就已达20949.9万元,为全国工业资本的10.8%。该时期云南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A. 民族工业的内迁

B. 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C. 国际交通线打通

D.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达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A. 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

B. 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C. 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

D. 给美洲带来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据统计,现今世界上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大约有1/3起源于美洲。16、17世纪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东半球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人们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商业革命的影响

D. 各地人口的膨胀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士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A. 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 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 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 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1793年,美国教授惠特尼在家教之余,发明了轧棉机,第一台非常粗糙,但一天一人能够加工一百磅棉花,而此前一天一人只能加工一磅多棉花。轧棉机的发明被视为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历史,它客观上

A. 开启了美国的工业革命

B. 加固了南方的奴隶制度

C. 提高了美国教师的地位

D. 造成了众多工人的失业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

A. 降低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 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C. 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 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下表是英国普通工人食物消费状况变化统计,此表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食物

很少有肉类,马铃薯为主,水果消费很少

马铃薯减少,家庭蔬菜量增加

香蕉消费普及,罐头、冷冻肉大量增加

 

 

A. 工人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B. 加工食品超过了农业食品

C. 工人家庭支出水平提高

D. 英国人注重食物的多样化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为代表的全球历史观的开创者,将1500年和1900年定为世界近现代史的分界点,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

B. 欧洲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漫长过程

C.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的历程

D. 近代史上野蛮和文明进程的交织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某学者所描绘的1750年以来中国、美国、德国制造业份额图,如图所示。图中符号③表示的是

A. 美国的制造业份额

B. 中国的制造业份额

C. 德国的制造业份额

D. 三国制造业总份额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

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 2 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 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汉至唐初,交往以“敦睦邦交”为主,逐渐建立 起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实现有效的控制,曾出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 白练到安西”的盛况。“安史之乱”后陆路渐趋衰落。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 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 非洲东海岸。政府还在广州、泉州、明州等 12 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 舶法,不许官员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进出口货物达 400 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宋代市舶贸 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 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5 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发现了世界,世界也从此向欧洲人敞开。 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16 世纪末 17 世纪 初,远航需要政府特许和自备装备。为筹集远征的资金,西欧早期的航海家都到处奔走,向 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宫廷求助,更多的是求助于商人组建大型国际商业公司。这 些船队只对股东负责,政府作为股东授以海外贸易的专营特权,鼓励本国造船业,保护本国 海外商业利益,支持开拓海外殖民地。到 1800 年,拉丁美洲的矿场每年大量流往欧洲的金银 产值为四千万美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摘编自斯塔夫• 里• 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据材料一,以中唐为界,概括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