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90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当他到达巴黎时,法国群众面带愠色,有的人甚至喊出反英的口号。但他毫不在意,到处发表演说,宣称两国友好在他心目中“常居首要地位”。英王“毫不在意”的主要目的是

A. 调整与法国的矛盾,寻求与法国和解

B. 巩固英法两国签订的英法协约

C. 弘扬英法两国的传统友谊

D. 消除英法在争夺世界霸权方面的矛盾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

大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战争不断扩大,战火燃烧到欧、亚、非、拉美等洲

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题文)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拍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照片的拍摄应不早于1917年

B. 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政府

C. 劳工们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

D. 中国劳工赴欧是为美国所雇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英国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A. 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 三国同盟已经形成

C. 霸主地位已丧失

D. 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来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A. 民族自决    B. 势力均衡    C. 绥靖主义    D. 严守中立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西方列强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排名

186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2

法国

美国

英国

德国

3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4

德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A. 工业革命开展时间的先后决定了其工业的排名次序

B.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落

C.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

D. 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均衡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的焦点是

A. 争夺欧洲霸权

B. 争夺巴尔干半岛

C. 争夺殖民地

D. 争夺海上霸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题文)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没有起到的作用是

A. 欧洲列强对外侵略的工具

B. 亚非拉地区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独立的武器

C. 保卫祖国的一面旗帜

D. 民族团结和睦的桥梁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学者罗素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原因则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A.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B. 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C. 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D. 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巴黎和会上对战败的德国海外殖民地的处理方式是

A. 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

B. 由国联接管

C. 由德国继续统治

D. 承认殖民地独立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的直接目的是

A. 共同对付沙俄的威胁

B. 帮助意大利争夺突尼斯

C. 在全球与英国争夺殖民地

D. 对抗法国的军事威胁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题文)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有

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②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

③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④同盟国资源的短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主要矛盾。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 英、德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与霸权斗争最激烈

B. 英、德矛盾的发展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出现

C. 英、德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 英、德关系的变化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K.M.潘尼卡界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依据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是主要的分赃国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加夫里诺·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这个“声震全球”是指什么事件

A. 萨拉热窝事件

B. 巴尔干战争

C. 俄国十月革命

D. 马恩河战役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题文)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A. 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 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 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 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党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得土地,前线参战的士兵担心失去分得土地的机会,离开军队逃回家分土地,俄国对德国的战争也难以为继了。此事反映了

A.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实行土地公有制

B. 布尔什维克党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致要求对德国作战

C. 此土地政策对结束俄国与德国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D. 布尔什维克党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致同意结束对德国的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偷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太平洋上的珍珠港是交通的主要枢纽,夏威夷东距美国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诸岛群,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峡,都在2000海里到3000海里之间,跨越太平洋南来北往的飞机,都以夏威夷为中续站。日本认为先在太平洋上夺取制空制海权就意味着南下的道路畅通无限,必须先摧毁珍珠港,于是日本策划了珍珠港突袭。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海军偷袭美国,轰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战舰和军事目标。美军毫无防备,他们在爆炸的巨响中醒来,仓促进行自卫。整场先发制人的袭击在90分钟内结束,彼时.日本炸沉了四艘战列舰和两艘驱逐舰,炸般188架飞机,受损的建筑、船只和飞机到更多。攻击中约有2400名美国人丧生,另有1250人受伤。攻击过后,日本正式向美国宣战,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他随后签署了对日本帝国的正式宣战声明。几日之内,纳悴德国与意大利向美国宣战,而美国也迅即予以了宣战回应。

—摘编自《二战辞典:偷袭珍珠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偷袭珍珠港所带来的影响。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我是一个高中生,叫博伊默尔。1914年8月,德国卷入了战争,政府、学校、老师都积极鼓励我们投笔从戎。我们的校长也不停地向我们进行长篇大论,于是,我们在“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口号下自告奋勇地来到战场……

每次恶战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的人正在不断减少,有的新兵一上阵就被枪弹击中。而停火后的战场,一眼望去:有的人还活着,但他们的头盖骨已经给炸开了;有的士兵在走路,然而他的双腿已经被炸断,他们仅仗着炸剩的残肢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有的士兵,竟然拖着自己被炸烂的膝盖,用手在地上爬了两公里的路程;……我再也找不到校长所说的光荣与自豪感,反倒为痛苦和死亡困扰着。

回到后方后,人们对战争痴情依旧,并嘲笑我对待战争的态度,把我比做一文不值的懦夫。在我看来,“我们年纪很轻,才20岁;可是对于人生,却除了绝望、死亡、恐惧以及与悲痛的深渊联系在一起的迷惘浅薄之外,一无所知……”

我又重新回到战场,10月,我阵亡了。据载:“他是往前面扑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着了一样,脸上没有多少痛苦的感觉,有的是一种沉着,差不多是满意的样子。”

那一天,整个前线是那么沉寂和宁静,战报上有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1)博伊默尔参加的是什么战争?博伊默尔为什么会自告奋勇地来到战场?政府鼓励学生“投笔从戎”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简述这场战争的性质。

(3)博伊默尔在战场上所碰到的敌人主要来自哪些国家?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对马海战之后,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面鉴于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双方于1905年9月5日在朴茨茅斯同日本签订和约。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卓越利益”,并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南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日本的代价是战死(当场阵亡和负伤死)五万多人,加上病死和其他一些死亡为八万八千人。

—摘编自纽先钟《日俄战争》

材料二“日俄战争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非欧洲民族充分觉醒的序幕;这种觉醒今日正震撼着整个世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