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西南宁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当时

A. 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 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 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 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指该地厢军,“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

A. 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C. 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 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A. 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 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 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 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    D. 政府的推动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

A. 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 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C. 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

D. 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梭伦执政时曾经立法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这一规定旨在

A. 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

B. 借机打击氏族贵族势力

C. 激励雅典人积极保家卫国

D. 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世界文明史》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文中“整个欧洲思想界”主要指的是

A. 相对论的提出

B. 文艺复兴的兴起

C. 宗教改革的进行

D. 启蒙运动的兴起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中世纪晚期,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一现象说明

A. 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开始    B. 自由劳动制度占主导地位

C. 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    D. 工业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当代一历史学家指出:“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从今天看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B.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联系

C. 科学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发明的出现

D. 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由于英国议会在1688年之后获得了立法、征税和支出权,因而它的权力比欧洲任何国家的议会、等级会议或国会都要大。下列不能直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 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B. 议会掌握法官决定权

C. 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

D. 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1950年代金斯堡的长诗《嚎叫》尖锐地批判了缺乏人性的商业文化,字里行间集中了愤怒的“嚎叫”,并使之宣泄,充满焦虑与担忧,旨在引起人们注意到美国精神生活中才智遭受践踏的不正常现象。《嚎叫》的文学风格是

A. 后现代主义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新古典主义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

A. 扰乱地方社会秩序

B. 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 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 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在这里描述的是

A. 北伐战争期间的农民运动

B. “工农武装割据”下的土地革命

C. 1947年启动的土地改革

D.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运动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十四年抗战”逐渐成为国内史学界的共识,凸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下列史料,最能印证它的是

A.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在长春活埋了200多人

B. 1931年到1935年,日军在东北共伤亡169660人

C. 1933年到1937年,中国完成了沿海要塞区的建设

D. 中国迫使美英在1943年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10年,晚清官方在南京举办规模最大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还设有两个外国展厅。其中,湖北的茶叶、景德镇的瓷器、广东的黑檀、汕头的亚麻抽绣,最吸引人眼球。外国展品有英国机器、德国和日本军用物资、美国的广告等。各省众多人士纷纷乘坐火轮、火车前去参观。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重视兴办实业

B. 被迫开放市场

C. 主动融入世界

D. 出现“短暂春天”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题文)1925年6月,永利碱厂创办人、大实业家范旭东通过上海英文《大陆报》发表题为《请看英人摧残国货毒辣手段》的文章,披露工业用盐收税案的经过,揭露英国资本家丁恩等人侵犯主权、摧残我国工业的情况,在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材料表明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制约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官僚资本的阻碍

D. 民族资本主义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这表明严复主张

A. 通晓夷情抵抗列强侵略

B. 坚持变法维护清朝统治

C. 反对守旧宣传进化思想

D. 提倡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928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认为,只有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危机,解决农村资本主义向苏维埃政权进攻的不利局面。材料表明

A. 危机根源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左”倾思想占据上风

C. 农业集体化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D. 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9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334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这主要得益于

A. 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

B. 当时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落实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A. 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

B. 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

C. 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

D. 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 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 各自具有片面性

C. 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 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二、论述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中国“在文学上他们是成人,在科学上他们是儿童”。这个科学的儿童在人生之初,也有基本的科技经验与积累,但它们的实用性、整体性和直观经验性,决定了它们只能停留于初级阶段,永远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比如:中国的罗盘,西方人用来探险,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测风水选坟茔;中国的火药,西方人用来制造火器,中国人则过多的用来放鞭炮、点烟花;对于数学,西方人为数学而数学,中国人则更多地用来丈量土地、测量收成;对于天文学,西方人是为了发现上帝造人的方法,而中国人是为了种地和占卜。

——摘编自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三、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雍正即位之初,贪官污吏纳贿盛行,库帑不足,财政匮乏。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月,率先在山西省实行火耗归公,后逐步推广。措施如下:第一,以前造成亏空的责任不追究,但必须在限期内改正。规定除陕西外,限三年内,无论贪污挪用的问题是否已经被查出,务必如数补足。如限期不完,从重治罪。第二,设立会考府负责全国支出经费的核算,不合规定的不准报销。第三,清理各种陋规,须保留的收入作为公款。过去用于官员受益的各种征派收入或禁止奢侈浪费形成的收入,统归国家财政。

火耗归公后,一部分用于弥补亏空,一部分作地方公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火耗归公后,私征、暗征减少,火耗征收率有所降低,在弥补亏空的同时,追查亏空原因,过去私征贪占官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

—赵兴罗、李少会《古代吏治整饬与财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背景与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火耗归公改革的积极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