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年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

A. 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

B. 天子之位争夺激烈

C. 周王强化“共主”地位

D.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北宋时期一次科举取士达八百人,超过唐开元全盛期二十九年取士总数,而且在太学生的录取上唐代规定须是五品以上公子孙,但宋代则规定是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北宋采取与唐代不同的科考政策旨在

A. 推行重文轻武的战略    B.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 解除科考的品级限制    D. 适应理学的发展需要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 “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世卿世禄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王夫之在《论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中说: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

B. 秦行郡县的目的是为了行其大公

C.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为害滋多

D. 反对实行君主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摘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

A. 政府注重宣传宗族自治的思想

B. 乡村管理追求民主

C. 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D. 统治重心转向乡村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出身时间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 导致了地方割据

B.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C.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规定

A. 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

B. 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

C. 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D.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它“彻底暴露了清政府所推行的‘同光新政’的实质,打破了国民妄自尊大的心理,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强烈危机感。”这材料中的“它”

A. 促发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B. 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历程

C.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 导致了清末“新政”推行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1901年2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声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体现出清政府

A. 以主权换治权

B. 主动赔款割地

C. 甘心做傀儡

D. 失去民心民意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

A. 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 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晚清大学士徐桐撰联:“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他评价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加试题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

谷玉霖,来远舰炮手,1946年5月18日口述

“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

《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

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

《大东沟战况析》,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

 

 

A. 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 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C. 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 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阶层之间因为立场和角度的缘故,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单就名称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1937—1945年中国与日本的那场战争,名称有:中国称“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中战争”、“支那事变”,西方国家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其中强调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 抗日战争    B. 日中战争

C. 支那事变    D. 第二次中日战争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3710月,上海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在会见《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记者时发表声明:今天的事业,与其说是在教训支那人,更应该说是在提醒他们,应该好好考虑如何全力去拯救四亿人民。当务之急是,如何将支那从共产主义势力中拯救出来。这不仅是为了支那本国,也是为了整个东亚。这一声明反映日本

A重视与英美国家友好关系

B.认可西方媒体客观公正

C.追求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D.假借反共掩饰战争意图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在四川方言实景剧《抓壮丁》中,国民党官僚到处抓青壮男丁充军,鱼肉乡里;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的宣传下,青年学子慷慨激昂,投笔从戎。发生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两幕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

B. 国民政府推行征兵制

C. 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D. 共产党影响逐步扩大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天国)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

A. 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

B. 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

C. 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

D. 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

A.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B.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D.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 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 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咸同年间以湘淮系为主的池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清廷利用湘淮督抚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制约安排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督抚自如地调动包括湘淮督抚在内的各地督抚。据此推知

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

B.湘淮督抚专政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廷以传统政策控驭各省

D.清政府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正阳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的正中,原本专供龙车凤辇通行。近代一首竹枝词描述了正阳门的变化: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发生了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 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

B. 铲除了封建帝制存在的社会基础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民族的国家。”对材料中孙中山的这一言论解读正确的是

A. 呼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B. 主张通过政治改良来救国

C. 将满族视为“中国”之外的异族

D. 在反帝大旗下号召民众排外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该宣言发表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年产庄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晚清时期中国南方农民的贫困问题

B. “平均地权”思想提出的社会根源

C. 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D.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陶片放逐法……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但放逐投票会议的召开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人被放逐,因为雅典法律规定放逐投票须达到6000人的法定人数。……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摘编自张锐智《论雅典“贝壳放逐法”及启示》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其具体内容是:“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刺史(俸禄六百石)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摘编白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陶片放逐法与西汉刺史制度在社会监督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试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所蕴含的治国思想。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服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勤孛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他(刘晏,715——780)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唐朝官员)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激增。

—余耀华<大唐财相刘晏>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中后期唐代食盐专卖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盐务时弊,大唐财相刘晏采取了哪些兴利除弊的举措?这些举措起到什么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