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2017-2018高一上期期末统考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

A. 西周

B. 秦朝

C. 唐朝

D. 清朝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A. 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 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 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 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其著作《殷墟书契后编》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为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 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 推行中朝外朝制度

C.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 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

A. 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 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 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 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

A. 小国寡民

B. 轮番执政

C. 直接民主

D. 城邦政治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壵谈到一场革命时说“……它的斗争对象不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而是一个新兴的、已经具有了民主化的取向和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国家”,这里的它是指

A. 英国光荣革命

B. 俄国十月革命

C. 德意志的统一

D. 美国独立战争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谁都差不多。”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

A. 两党的政见趋于一致

B. 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C. 国民民主自由意识强

D. 选举的程序具有欺骗性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以9:0一致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其执法机构国家工业复兴总署也随之寿终正寝。这主要是因为该法

A. 不符合立法程序

B. 不符合分权原则

C. 与自由精神冲突

D. 已完成历史使命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有史家评价某部宪法: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仅限于分别阐释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然而,恰恰是这样一部临时性宪法竟通用了65年之久。形成这部宪法如此特点的原因是

A.英国的历史、国情和民主趋势的结合

B.美国克服邦联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C.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

D.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当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人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A. 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 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 具有反帝反封的进步性

D. 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袁世凯统治期间仅1912年至1914年就有唐绍仪、陆征祥、赵秉均、熊希龄四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史上一道奇观。此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A. 国会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B. 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商业危机”

B. “商业革命”

C. “价格革命”

D. “工业革命”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题文)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 实行计划经济

B. 国家干预经济

C. 出现垄断现象

D. 推行福利政策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943年7月,美国建议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英国的经济实力衰退

B. 美元获得了与英镑同等地位

C. 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D. 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44年7月,孔祥熙从美国致电蒋介石:“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需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这封密电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 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B. 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C.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D. 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反映了

A. 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

C. 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

D. 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欧洲国家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确保各成员国实施美国财政援助,发挥各成员国的经济力量,减弱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此种接受援助的方式有利于

A. 欧洲联合并逐步走向一体化

B. 促使欧洲成为美国经济附庸

C. 推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

D. 确保援助范围扩展至全欧洲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一位英国老太因为论磅和盎司来卖菜,涉嫌破坏欧盟所有成员国在贸易中必须使用标准化公制单位的有关规定,从而面临犯罪指控和高达13万美元的罚款。欧盟对这一“小事”所作的严厉判罚,其根本出发点是

A. 维护标准化公制单位的规范使用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节

C. 限制普通百姓的商业经营自由

D. 依法维护欧盟内部的经济统一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于2016年10月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里的第五种货币。SDR货币篮子的最新权重如下图。这反映的实质是

A. 世界货币格局发生剧变

B. 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C. 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化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间流淌,来到19世纪。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才发现“天下”变成了“世界”,舢板对着火轮,白蜡杆子迎着洋枪,大清国周遭遍是虎狼之师。一败再败后,才有收拾旧山河的民族复兴梦,引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泪、流汗、流血。……所以,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学习西方。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杨凯《中国梦的方位》

材料二:100多年前,法国文豪雨果曾有一个欧洲统一的梦想。雨果在住处的庭院里种下一棵橡树。雨果说,当这棵树长大之后,由欧洲各国统一而成立的“欧洲合众国”将在欧洲大陆建立起来。

—摘自央视纪录片《货币》

材料三:“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易中天《中国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旧山河”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是如何“一路走到1949年”使“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雨果心中的“欧洲合众国”之梦在现实中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新时期为实现“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举措。它与“欧洲梦”的共同点是什么?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际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材料四: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与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全球化”相比,有何显著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材料四对全球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