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玉溪市2018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卷七 历史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题文)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美国开国元勋亚当斯指出:“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为此,他主张美国应实行

A. 主权在民

B. 法律至上

C. 联邦体制

D. 分权制衡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谈及雅典的民主制时说:好公民必须是有闲暇的人,否则,他就不能出席法庭、公民会议和宗教节日等公共活动,也不能充分地将自己锻炼成为城邦的卫士。这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  )

A. 使公民拥有平等的实际权利    B. 呈现出高涨的群体意识

C. 带有贵族政治的色彩    D. 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通过上表,我们得出的结论有

A. 伴随着近代工商业杂税收入占总财政收入比重超过50%时,意味着资本主义工商业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B. 当农业税比重下降到总财政收入50%以下时候,意味着小农经济已不占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了

C. 在上述经济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工商杂税的增加,意味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也意味着近代工业的发展

D. 在上述经济总量增加的前提下,伴随着农业税和工商杂税的缓慢增长,意味着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仍然在缓慢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列宁指出,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为此,苏维埃俄国

A. 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作用

C. 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 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649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下列对这份决议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B. 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

C. 议会选举取消财产资格限制

D. 反映了英国发展方向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据载:辛亥革命后,有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共和观念风行    B. 帝制基础尽除

C. 传统文化皆废    D. 民权高度发达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 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B. 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 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 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 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 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 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01年,清政府为了使部分行政职能与西方接轨,同时也是迫于列强的压力,首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改设外务部时的谕令说:“从来设官分职,惟在因时制宜。现当重订和约之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总理衙门著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鞠方安《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从国家主权、近代化的角度指出清末外交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诸路常平、广惠仓,钱谷敛散,未得其宜,故为利未博。今欲以见在斗斛,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可通融转运司苗税,及前钱斛就使转易者,亦许兑换。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例,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又,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凶物贵,然后出粜,所及不过城市游手之人。……从之。

……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李参青苗法被推广的积极影响。

(2)苏辙对青苗法持什么态度?他说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一八四八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在一八四八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袭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旧式的起义,在一八四八年以前到处都起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1895年

材料二如此政权,能有什么选择?更何况它还在外国政府和资本家的重重隔离之下,国家的资产及投资,也被革命尽数征用。说起来,“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已经毁于1920年的苏联经济上,成就极为出色。……一般而论,它还是如它在1913年般,仍是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国家,这个比例庞大的农民人口……他们的动向意愿,左右着俄罗斯的经济前途。……“新经济政策”若继续实施下去,不论修正与否,最多也只能达到差强人意的中度工业建设。……“新经济政策”注定会走上一个死胡同。这个由国家掌舵,靠农民市场经济发展的策略,注定不能长久。身为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其内部与“新经济政策”不合的政策实在太强……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风雨,反复冲刷的,是这样一个根本主题:中国怎样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都不能回避这个主题。伟大而深刻的爱国主义者,总是善于把这个主题转化为自觉的历史使命。影响世纪进程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正是站在时代前沿去接力世纪主题、扛起历史使命的人,历史抛给这些伟人同一个主题,但寻求起点、探索道路和实践方式却很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有一条主线,具体内容却各有不同。

—陈晋《大时代的脉络与记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作者对“一八四八年的斗争方法”进行了怎样的修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行修正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导致“1920的苏联经济”被摧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材料二作者对列宁时期的新经济致策做了怎样的评价?

(3)材料三中三位伟人肩负的历史使命的“一条主线”是指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具体内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