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A. 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

B.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C. 开始刀耕火种

D. 出现了曲辕犁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发生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A. 徽商、晋商

B. 闽商、粤商

C. 浙商、闽商

D. 粤商、徽商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清雍正帝曾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与这种思想认识直接相关的政策是

A. 专卖政策

B. 闭关锁国政策

C. 重农抑商政策

D. 海禁政策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有学者描述某位航海家:“这要感谢他,因为他至死都坚持自己的错觉,认为到达了马六甲附近,找到日本和中国是指日可待。错觉造成的重大效益是鼓舞人们继续勘探,寻找向往中的黄金、香料和财富。”这位航海家最可能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7世纪,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是

A. 英国人

B. 西班牙人

C. 荷兰人

D. 葡萄牙人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里的技术变革指

A. 珍妮纺纱机发明

B. 改良蒸汽机问世

C. 电动机发明

D. 内燃机发明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与它最终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A. 英国打败“无敌舰队”

B.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提出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据《中国文明史》记载:“当私人资本不足供应公司的财政所需时,李鸿章就用公共资金来填补短缺的那部分。同时他还为公司争取到了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并保护其免受国内批评和竞争对手的危害。”据此判断,该“公司”最可能是

A. 发昌机器厂    B. 轮船招商局

C. 大生纱厂    D.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甲午中日战争后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 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B. 自然经济不断发展

C. 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

D. 国内政治局势稳定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图体现出的近代服饰变革的特点是

A. 等级鲜明

B. 坚守传统

C. 完全西化

D. 中西合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898年,维新人士所创办的《湘报》中写道:“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话是谣言。”这反映出近代报刊

A. 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

B. 成为宣传西学的主要载体

C. 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D. 提高民众认知,崇尚改良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在1932年,有730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于不同时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过。斯大林曾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技术建成的。上述现象说明

A. 资本主义国家向往计划经济

B. 苏联和罗斯福政府关系友好

C. 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先导

D. 苏联适时把握历史发展机遇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表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拥有的部分生产资料数据对比(每100俄亩),该数据直接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播种机

收割机

牲畜

集体农庄

2.2台

2.07台

13.8头

个体小农

0.3台

0.6台

17头

 

 

A. 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B. 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D. 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

A. 是斯大林的创举,应长期坚持

B. 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唯一途径

C. 在一定时期适合苏联国情,有一定的合理性

D. 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赫鲁晓夫对苏联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改革,其措施中我国可以借鉴的是

A. 推行政治多元化

B. 盲目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C. 强化了阶级斗争

D. 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2/3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就达2680万吨。这一状况

A. 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B. 使得苏联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C. 弱化了苏联经济的更新能力

D. 提提高了美、苏世界经济话语权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32年12月4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现有谷物价格的条件下,家庭和机关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用煤砖更合算。”这反映了当时

A. 胡佛政府开始干预农业经济

B. 罗斯福政府推行减耕减产政策

C. 出现农产品严重过剩的现象

D. 煤炭资源不足的危机暴露出来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三十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通过了“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由此导致的连锁反应是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76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这一现象

A. 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

B. 自由主义政策已经过时

C. 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局势

D. 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30~1932年,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自由贸易政策,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对外国商品征收重税。英国还和各殖民地、附属国结成“英镑集团”,采取共同保护关税政策。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国家

A. 步调一致,联合解决经济危机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32—1939年,美国先后与22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大幅度降低关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已经摆脱经济困境

B. 国际贸易秩序趋于正常

C. 美国意图拓展国际市场

D. 国际紧张局势逐步缓和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二战后,令英国人自豪的“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的制度是

A. 计划经济

B. 市场经济

C. 殖民主义

D. 社会福利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发展中国家

B. 第三世界

C. 发达国家

D. 世界贸易组织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题文)在“一五计划”的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这一分配方式说明我国

A.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左”倾错误滋生

C. 重点推行公私合营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981-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以年平均8.1%的增长率大幅度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题文)1980年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它们“特”在

A. 外交政策

B. 经济政策

C. 高度计划

D. 自由放任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陈秉安所著《大逃港》有这么一段话:“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A. 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 香港当局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 中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全国人大批准设立4个经济特区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为此,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A. 深圳、厦门、珠海、汕头

B. 广州、深圳、厦门、珠海

C. 上海、深圳、广州、厦门

D. 深圳、珠海、香港、澳门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20世纪80年代初,当绝大部分中国人尚不知股票为何物时,深圳已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宝安股票(1983年7月8日)”。这说明当时深圳

A. 最先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 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国资本

C. 尝试与世界经济模式接轨

D. 正式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三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最早从事的国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46年英国着手制定“自由贸易”政策的经济原因。这种政策的推行有利于英国形成怎样的国际经济地位?

(3)据材料三说明“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有五六十万人,到1919年已增至200万人左右。

1920-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出现显著变化:

 

 

1920年

1936年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年平均增长(%)

中国资本

6.61

44.80

26.09

63.20

9.00

外国资本

8.13

55.20

15.16

36.80

3.90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增加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结合材料二,相比于1920年,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变化?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