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在1953年统购统销之初,国家规定:“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粮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并可在农村间进行少量的互通有无的交易。”材料反映了当时

A.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

B. 农民拥有对余粮的部分处置权

C. 统购统销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国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 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 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

B. 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

D.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全国有345万个公共食堂,而在这里头吃饭的人,占了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也就足说当时有5亿中国农民都在公共食堂吃饭。该现象

A. 是“大跃进”运动发展的结果

B. 说明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C. 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 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些“大跃进”时期的宣传

A. 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农业生产成就

B. 表明那时候的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

C. 说明“大跃进”时期农民生活非常富裕

D. 违背客观规律,是不切实际的浮夸表现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毛泽东认为:“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政策是

A. 土地革命

B. 土地改革

C. 农业合作化

D. 联产承包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旧中国是“一个连铁打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为了改变落后状况,新中国决定进行

A. 三大改造

B. 工业化建设

C. “大跃进”运动

D. 改革开放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张艺谋的电影中最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个场景应该是在20世纪

A. 二十年代末

B. 三四十年代

C. 五十年代

D. 七十年代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从1960年开始,国家对粮食实行超购加价和奖励办法,全国粮食平均加价5%。1961年提高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粮食20%,油料13%,生猪26%,禽蛋37%。同年4月还决定对棉花、油料等主要经济作物实行奖励政策,并把农副产品划为三类,实行不同的收购价格。这表明我国

A. 着手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B. 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统购统销政策成效显著

D. 加速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此政策的目的是

A.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B. 巩固革命根据地

C. 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D. 实现农业合作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为庆祝建国60周年,腾讯网发起《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其中,1953年当选的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网友选此事件的理由应包括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有力配合三大改造的进行

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51年10月1日周恩来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是为了

A. 支持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

B. 巩固“一五”计划成果

C. 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

D.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53年,中共提出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是

A. 先工业化后改造

B. 同时并举

C. 有主有次

D. 先改造后工业化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A.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一五计划”

C. “大跃进”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1年初,黑龙江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分析了全省的经济状况,指出黑龙江农轻重比例失衡、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灾严重、粮食减产、牲畜下降,煤电供应紧张、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存在商品短缺、物价上涨、财政赤字等困难情况,并决定对全省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材料二1961年2月,黑龙江省委批准《关于我省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问题的报告》,确定了1961年的主要计划指标。这些计划指标和基本建设投资与1960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和降低。1960年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少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7年水平;农用旒拉机增加2779台,达到9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以上材料据东北网《按照“八字方针”初步调整国民经济》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所述经济困难情况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于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内地和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

材料二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剑桥中国史》

材料三人的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健康状况唯一的最佳标志,它从1950年的36岁延长到1957年的57岁,比当时低收入国家平均寿命多15岁。学龄前儿童的入学比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随着国家几乎完成了一亿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了。私人消费总支出以不变价格计算也大有增加。工资实际上增加了几乎1/3,农民收入增加了1/5。

材料四

材料五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大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作者对一五计划的结果作出怎样的评价?有何依据?

(2)根据材料四,可知从“一五”到“二五”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五,指出50~70年代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