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测试:3.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第一次鸦片战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

A. 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B. 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C. 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D. 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题文)近代实业救国的领袖张謇指出:“无工商则农困塞┅┅本对末而言,犹言原委,义有先后而无轻重。”“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这一认识

A. 从新视角肯定了农业的作用

B. 认为工商先行才能活跃经济

C. 体现了其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D. 主张牺牲农业以发展工商业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 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B. 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C. 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 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清政府准备“广开民厂”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B. 为辅助洋务派企业

C. 解决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

D. 抑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封建政府一直压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这一政策在晚清有所松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策调整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正式产生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家。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

B. 北伐战争兴起,局势动荡不安

C. 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

D.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012年9月,一则“百年火柴厂破产两次拍卖均夭折”的新闻冲击了国人的眼球。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位于沧州,前身为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2年,改写了国人依赖“洋火”的历史。下列对该厂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的政策下不断壮大

B. 未受到日本“军管理”办法的影响

C. 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中销量不断提升

D. 这是中国自己创建的重工业企业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人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

A. 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 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C. 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

D. 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 外国资本为民族资本提供了发展资金

B. 外国在华设厂带来了先进设备和技术

C. 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

D. 列强资本输出迫使清政府鼓励民间办厂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20世纪30年代.民族企业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因爱国运动之激昂……注重产品质量,讲究信誉,产品销售遍于南北”“军政机关之制服材料,亦纷纷采用”。这一时期,该厂发展的原因有

①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②政府的支持

③列强放松侵略

④企业经营有道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是

A. 纺织业

B. 交通运输业

C. 冶金业

D. 机器制造业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江南造船所纪要》载,1920~1921年,该所为美国制造了四艘万吨轮船,分别是“官府”“天朝”“东方”“震旦”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中国造船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明显的进步

B. 一战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C. 为美国所造的四艘万吨轮船带有中国文化元素

D.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1912~1914年7月的二年半中,新开设的工矿企业即达99家,资本总额约2455万元,平均每年开设新式企业近40家,资本总额近1000万元。……在1914年8月到1918年的近四年半中,新设工矿企业即377家,资本总额约11832万元,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达84家,资本总额超过2692万元。

—史全生《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

材料二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

材料三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面粉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民族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伐成功之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面临一个经济规模急剧增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本土的资产货币化迅速提升。除了外资银行外,本土银行也有数百家,证券和股票交易非常活跃,上海成为远东重要的金融中心,黄金交易量甚至超过法国和日本。银元作为个人结算和流通手段与银两作为机构结算和价值储藏手段同时并存不悖,仍然是阻滞市场发展的障碍。特别是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金本位背道而驰,始终是当时中国加入国际市场的屏障。1929年国民政府提出《整理财政大纲案》,拟分两步走,即度两改元实现真正的银本位。之后,再推行金汇兑本位。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美国留学归来,对西方社会的金本位制度非常熟悉,极力主张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强力主导推进改革。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废两改元令》,宣布实施“废两改元”。从此,银元成为民国时期国家使用的正式本位货币。到1933年底,废两改元全面成功,真正确立了中国的银本位地位,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银本位国家。

——摘编自王巍《金融可以颠覆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废两改元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废两改元的作用及不足。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