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汉代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这说明汉代田庄

A. 脱离国家控制并与世隔绝

B.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C. 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属性

D.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 清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C.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D.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以史为鉴,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有强烈的社会责仟感。”下列概念与此说法相匹配的是

A. 知行合一

B. 经世致用

C. 格物致知

D. 与时俱进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共产党起草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A.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C.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

D. 国共两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C.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题文)“《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

A. 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

B. 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

C. 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D. 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D. 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某同学在查阅《申报》时,发现一篇文章写道:“俄国前派兵舰五十艘出地中海……不准日人割辽东地面。”俄国的军事行动是针对

A. 《南京条约》签订

B. 《马关条约》签订

C. 《辛丑条约》签订

D. “二十一条”签订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图是“1926~1936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百分比图”(单位:百分比;轻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由该图可以看出

A. 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B. 外国加强了华资本的输出

C. 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 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 “另起炉灶”

B. “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政策

A. 遵循了八七会议的精神

B.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的改变

C. 改变了中国的革命道路

D. 有利于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下图是新中国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它反映了当时

A. 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 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 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D. 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 清除了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C. 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D. 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伯利克里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

A. 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B. 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

C.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D. 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C.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D.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主人,就等于成了一个帝国。”伊丽莎白女王则声称:“海洋不属于任何民族、任何个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帝同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崛起

B.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是这些言论出笼的保障

C.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率先建立海洋霸权

D. 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打造“世界工厂”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面是列宁和一位老农的对话,列宁:依你看,现在的农村主要问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导致老农失去干活兴趣的主要原因是

A. 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B. 粮食税的征收

C.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 农产品收购制的实行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881年,在巴黎公社失败十周年之际,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强调: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这里说的“特殊条件”指

A. 巴黎工人不掌握军队

B. 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

C. 缺少社会主义者的领导

D. 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工人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在博弈论中,有时会用“边缘博弈”来表示一种特殊的胆小鬼博弈;双方在尽量对自己有益的情况下避免双输局面。古巴导弹危机可以说是这一“边缘博弈”的典型体现。这次危机反映出

A. 古巴是美苏争夺的战略要地

B. 美苏全面冷战正式开始

C. 美苏博弈中苏联的优势地位

D. 双方既斗争又相互妥协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经济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下列图文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概括新现象出现的背景。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该时期英国经济发展使其确立了怎样的世界经济地位?

材料三  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新旧税率比较

项目

旧税率(实征银两)

新税率(银两)

进口

布(每匹)

0.373

0.100

棉纱(每担)

2.406

1.000

出口

南京丝(每担)

23.733

10.000

茶叶(每担)

0.475

0.250

 

—摘编自(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3)据材料三,说明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率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并概括该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人口迁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常态。近代以来,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