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贵州省遵义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

D. 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

A. 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B. 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 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

D. 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 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 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 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 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C.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唐太宗贞观年间,皇子吴王李恪好打猎,损害当地田苗,侍御史柳范奏弹其非法。太宗闻知后对侍臣们说:“权万纪事吾儿,不能匡正,罪当死。”该故事主要表明唐太宗时期

A. 皇权受到了御史的制约

B. 御史纠弹百僚权限较广

C. 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加

D. 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健全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唐六典》记载:“凡州界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若铸得铜及白铁,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亦听之。”材料反映出

A. 民营矿业可私自铸币以补充市场需求

B. 市场上铸币金属的增多导致税制紊乱

C. 政府在官矿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公私兼营

D. 私营矿业出现了雇佣关系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 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 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 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了

A. 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

B. 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

C. 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

D. 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题文)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制定润格(即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 商品经济发展

C. 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 文人地位提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黄宗羲曾提出“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顾炎武也说过“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下列对他们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 推祟先秦时期分封制度

B. 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

C. 反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

D. 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历代统治者都把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存粮备荒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历代统治者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即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牵强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加之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

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许多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末年,为躲避战乱,黄河流域“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江淮”.据考证,(东晋时)总数约90余万,约占政府领民的1/6.东晋政府没有把南迁侨户编入正式户籍—黄籍,而是编入专为侨户设置的临时户籍—白籍,白籍人不对国家负担租税赋役义务.由于战乱、灾害、暴政,又使不少人被迫成为无土可依、漂离就食的流民.大批流民的长期存在,不只意味着国家租税赋役的减少,更使统治者感到“流民散则转民为盗”的威胁.魏晋南北朝,世家豪族地主阶级对于人口的吞噬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占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不在政府注册,不对国家负担义务,还千方百计扩大人口,“竞招游食”更是一个重要手段.为了逃避租税赋役,“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成为豪强大族“私附”的“藏户”.东晋南朝之世,几代统治者致力于把侨户、流民实行编户,“土断”入籍,使大批人口纳入国家版籍,由此与世家豪族展开了激烈的人口争夺,在个别时期、个别地区成效较显著.但由于世代豪族地主是历代小朝廷的社会支柱,这就决定了“土断”的实施是有限度的.

——曹文柱《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土断”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东晋南朝时期“土断”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土断”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